1916年卢作孚23岁时,写了《各省教育厅之设立》一文,振聋发聩地提出:“教育为救国不二之法门”,并表述了以下观点:“吾将更进一步论教育经费之宜谋优裕;教育权限之宜谋扩张;教育人才之宜谋独立。要即欲教育有完全独立之精神,不受外界之逼拶,及为其他政潮所牵引,以尽教育之能事,得在亚洲大陆放一异彩,致国富强,毋落人后。”
1922年卢作孚29岁时,应杨森邀请,到泸县永宁道尹公署教育科任科长。他创办了《教育月刊》,并在《发刊词》中再次呼吁:“国中万事,希望若绝,寻求希望,必于教育事业。”他邀请少年中国学会友人恽代英、王德熙等,在川南一带掀起轰轰烈烈的“新川南、新教育、新风尚”运动,其影响所及,遍布全川。卢作孚也因此被现今的教育学者誉为“二十世纪初地方教育实验的一个典型”。
卢作孚一生中创办过小学、中学、大学,还把民生公司及北碚实验区办成了名副其实的社会大学。例如,民生公司的员工培训就相当丰富:小到各种专项培训,包括轮机、茶房、餐饮、家属技能等;大到思想境界、精神文化的育成,还邀请了不少名人,如张澜、黄炎培、杜重远、冯玉祥、马寅初、梁漱溟、陈独秀、沈雁冰(茅盾)等到公司演讲,让员工从技能到精神都融入了新的现代文明。社会上的人都称道:“民生人有一种特殊的精神气质!”
全面抗战爆发后,在卢作孚和民生公司、峡防局的大力帮助下,复旦大学、江苏医学院、国立戏剧学校、中国乡村建设学院等著名大专院校迁到北碚。抗战结束后,这些学校都陆续回到原地,而学校里的川籍学生却无法前往,面临失学的困境。卢作孚就与一众社会贤达商量并募集基金,由其担任筹备主任,在复旦大学原址创办一所私立大学,以满足这些川籍学生继续深造的需要。学校取名相辉学院,以纪念复旦大学两位校长马相伯和李登辉。1946年8月10日卢作孚在筹得资金后,给教育部递交了申请报告。
报告很快得到批准,当年10月5日学校开学,圆了卢作孚在辖区创办大学的梦。著名水稻杂交专家袁隆平先生1949年考进相辉学院农艺系深造。该学院后并入西南农学院,即今天的西南大学
卢作孚这一系列关于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最终都落脚到“以人为本”和“人的现代化”上。他认为:“教育普及是要科学和艺术的教育普及,是要运用科学方法的技术和管理的教育普及,是要了解现代和了解国家整个建设办法的教育普及,是要欣赏建设与社会进步的教育普及。除教育普及外,还得要科学和艺术的研究,继续不断地提高其程度,使能应用世界上已有的发现、发明和创作,而更进一步。”在这里,每一个人既是受教育者,也是建设者,同时还是欣赏者,要懂得“欣赏建设与社会进步”。
(作者系卢作孚长孙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