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鼓山是荣昌第二高山,著名的铜鼓山剿匪战斗发生于此,解放军英雄连长刘骥在剿匪战斗中壮烈牺牲,刘骥村因纪念英雄得名。
刘骥村位于荣昌区东北部,以前村里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铜鼓山,铜鼓山,红苕好吃水难担,有女莫嫁铜鼓山,要想吃顿白米饭,等到腊月三十天。”
如今的刘骥村,旧貌换新颜。白墙黛瓦的新民居掩映在青山绿水间,通达的乡村路网串起了花椒、观赏鱼、红色旅游等富民产业,村民们纷纷返乡自主发展、建设家乡。“空壳村”“后进村”如何变成了“富饶村”“先进村”?
近日,记者走进刘骥村,探寻刘骥村的乡村振兴发展之路——
小小花椒 筑起致富之路
刘骥村属山地浅丘地貌,土质差,保水保肥能力弱,粮油作物产量低。前几年,村里不少村民外出务工,留在家中务农的不足一半,加之基础设施条件差,全村50%左右的土地处于荒芜闲置状态。刘骥村党总支书记熊贵英介绍,该村于2014年被确定为市级贫困村。
要发展,刘骥村该走什么路?刘骥村“两委”班子深入调研,多次邀请专家考察论证,发现本村的土壤以遂宁组红棕紫泥为主,呈微碱性、含钾量高,适合种花椒。2016年,在对口扶贫上级单位荣昌区政协和铜鼓镇党委的支持下,村支“两委”决定发展花椒产业。
说干就干,为给种植花椒创造出有力条件,村支“两委”采取了一系列行动:村集体流转荒山荒坡,通过“宜机化”整治项目,清除杂草杂树,翻整土地,把不规则的土地变成规则土地,将“板结地”变成“松弛地”等。“除了村集体流转土地250亩,示范种植花椒带动产业发展,我们还引进多名业主壮大花椒产业,带动300余户农户发展花椒。”熊贵英说。
花椒种起来了,如何“种好”却是门技术活。为此,荣昌区政协组织科技界政协委员深入田间地头,为村民们送技术,为花椒产业发展“把脉问诊”。“花椒树出现病虫害以后应该买什么药、什么时间把药打完,委员们都会在第一时间告诉村民。”熊贵英说。
“以前种花椒比较盲目,不知道叶子黄了是什么原因,也不懂什么样的树型产量更高,后来经过专家的培训才知道科学的种植方法。”刘骥村花椒种植大户毛光兴举例说,往年花椒树叶很容易出现锈病,通过向委员专家学习后,了解到锈病的相关知识和防治技术,今年基地内的花椒树没有出现大面积锈病,花椒树长势良好。
花椒产量有了保障,如何保障产品销售有市场?质量是关键。刘骥村在花椒品质上注重品牌建设,把花椒加工成保鲜花椒和干花椒,注册“刘骥”花椒商标,统一制作包装盒,开发花椒系列产品。同时,村集体经济组织运用“淘宝”“在村头”等电商平台销售花椒产品,畅通产品销售渠道,解决了花椒产品销售难题。2020年,村集体经济组织还加入荣昌区花椒产业协会组织,直接对接荣昌区餐饮协会,进一步拓宽花椒销售渠道。
“现在我们家的年收入大概在1万多元。”刘骥村村民农伟说,种植花椒后,既有土地租金的收入,又可以就近在花椒基地上班,生活有了明显改善。小小花椒树,筑起致富路。如今,刘骥村花椒产业基地发展了5000多亩,形成了种植、加工、包装、销售等较为完善的产业链,并形成了与脱贫户的稳定利益联结。通过土地入股、务工就业、产品销售和集体经济收益分红等方式,花椒产业每年为全体村民增加600余万元收入,带动农户500余人务工就业,集体收益10.28万元,分红资金达到6万元,“空壳村”开始改观,越来越多的村民也依靠花椒产业走上致富路。
行走在刘骥村,可以看见一座座山岗上,满眼翠绿的九叶青花椒林显得格外精神,散发着芳香。“我们正着力谋划花椒产业的深加工和外销途径,做响花椒品牌,与乡村振兴战略紧密结合,打造集休闲、观光和采摘于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对于花椒产业下一步的发展,村支“两委”也早已做好打算。
英雄乡村 赓续红色血脉
为纪念在铜鼓山剿匪战斗中光荣牺牲的革命烈士,铜鼓山英烈园于1998年4月5日建成开园。
“早在1998年,铜鼓山英烈园就被命名为‘市级青少年教育基地’,是重庆直辖后首批命名的24家市级青少年教育基地之一,吸引了不少周边区县的学校师生和机关单位学习、参观。”铜鼓镇副镇长刘德军介绍,正因有一份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铜鼓山红色旅游景区打造才有了底气。
自2016年起,铜鼓山开始完善英烈园设施,修建公共厕所、停车场、登山步道,增加植被种类及造型等。
如何让历史“活”起来?2019年5月,荣昌区政协主席陈震联系刘骥村扶贫工作,除了促进花椒产业高质量发展,发展红色旅游也是他帮扶的重点。为讲好红色故事,荣昌区政协邀请文化、历史、旅游方面的专家学者到刘骥村现场把脉支招。专家们现场实地考察后,给出了建议:突出地方的特色、资源,重点从红色文化、古寨堡文化入手进行打造,唤醒铜鼓山独特魅力。
同年,荣昌区政协学习和文化文史委牵头编制铜鼓山旅游发展规划。通过打造铜鼓山剿匪战略地图大型置石、红色景观雕塑和英雄文化柱,保护修缮民国时期乡公所旧址、四大寨门等历史遗迹,修建村史馆、铜鼓山革命烈士纪念馆,完善道路指示牌、景点标识牌、停车场、环山步道等基础设施等一系列举措,景区雏形显现。
刘骥村对古寨风貌也进行了提档升级。几个月前,家住南门口的村民唐明德看着院坝堡坎上绘制出一幅铜鼓山剿匪的彩绘图,满是自豪地说:“这个制作得精美!外面的人来,一看就晓得这里以前的历史。”不少村民院坝前、外墙上都印上了精美的彩绘,增加了古寨的看点。
乡村振兴路上,如何让红色基因“开枝散叶”,让来英雄村的游客越来越多?刘骥村的准备工作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方面整合寨内景点,将寨内碉楼遗址、民国时期乡公所旧址、宋代摩崖石刻佛像、龙乳泉、玉漱泉等自然和人文景观进行全面整合,同时升级改造,设计精品旅游路线联结零散景点。另一方面,整合产业资源,设置农耕体验、采摘体验等项目,不断扩大“红色”优势。在荣昌区政协的牵头下,刘骥村深入挖掘村情村史,特别是铜鼓山剿匪记历史,挖掘整理村里人文故事,梳理文物古迹、传统村落、传统建筑、农业遗迹等物质文化遗产,提炼传统文化内涵和特色,进一步推动乡村文脉和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熊贵英介绍,铜鼓山周边有林下养鸡、4000亩花椒、3000余亩柚子柑橘林等,可以让游客体验农家生活,享受舒适便利的慢生活。
“望得见青山,看得见绿水,还能感受红色文化,体验感丰富,这是我来到铜鼓山的感受。回去后我将介绍朋友来参观学习、休闲赏玩。”一位大足游客离开铜鼓山英烈园时说。
“三治融合” 完善乡村治理
10月20日,一场主题为“畜禽疫病防控及养殖技术”的“小院讲堂”在刘骥村举行。课堂内,村民济济一堂,听得津津有味。
为倡导群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践行时代新风尚,刘骥村首批建设“铜鼓山红色传承小院”紧扣群众所想所盼,在群众家门口开设“小院讲堂”,组织志愿者开展讲理论、讲政策、讲法律、讲科技、讲健康、讲典型、讲变化“七讲”志愿服务,利用农闲、值夜等时间节点,广泛开展面向农民群众的农技培训、普法宣传、村规民约、道德评议等活动。
“小院讲堂”是刘骥村健全村民自治的创新探索,不仅丰富了村民自治实现形式,推动乡村治理各项工作,也缩短了与群众的“地缘距离”,拉近了干群的“心理距离”,解决了群众生产生活的实际问题,让群众既受教育,又得实惠。
“除了健全村民自治,近年来刘骥村坚持走乡村善治之路,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让农村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熊贵英说。
在法治方面,刘骥村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完善农村法治服务,引导干部群众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依法表达诉求、解决纠纷、维护权益;扎实推进平安乡村建设,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法治建设离不开组织保障。刘骥村驻村工作队以西南大学动物医学院与铜鼓镇建立校地合作为基础,促使西南大学动物医学院在刘骥村设立联合党支部,进一步着力抓好村“两委”班子建设,严格落实“三会一课”、民主评议党员、支部主题党日等制度,做好村级后备干部培养选拔和党员发展工作。
在德治方面,该村充分发挥乡贤作用,每年评选1至2名有威望、信得过、能带头的新乡贤,设立乡贤堂,打造乡贤文化墙,发挥乡贤公信力强、影响力大的优势,集中力量解决乡村事务,助推乡村社会治理。
此外,刘骥村着力抓好典型带动,大力开展“最美家庭”“最美院坝”“好邻居”“好婆媳”等评选活动,开展孝德评议,聚焦养老、敬老、尊老、亲老等好人好事,树立“孝善儿女”“孝善家庭”“孝善村庄”等典型。
“这几年,我们的房子修好了,养鱼、虾和种花椒还有专家来培训,日子越过越好!”村民代太春满脸笑容地说着。在刘骥村,这样幸福的笑容随处可见。站在山岗上举目四望,清新雅致的田园气息飘逸在青山绿水间。在美丽乡村、富裕乡村、生态乡村的发展路上,刘骥村将越走越稳、越走越远。
刘骥村英烈园
在英烈园重温入党誓词、庄严宣誓
古寨彩绘
花椒种植大户毛光兴查看花椒生长情况
俯瞰刘骥村的花椒产业基地,就像一只大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