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碚区政协全会期间,委员聚焦乡村振兴 ——
通讯员 殷艳妮
晴朗的夜,星星在蓝色的天幕闪耀光芒,熟睡的村庄安静而热烈,蕴藏着奔腾翻滚的力量。这如诗如画的美景,不是梵高的《星夜》,而是距重庆市北碚城区30公里现实版的“星河”。“柳荫镇东升村2019年入选农业农村部中国美丽休闲乡村以来,前往打卡的人越来越多。”1月6日,在该区召开的政协十六届一次全会上,涂小彬委员向大家娓娓道来。“通过校地合作提取本地特有资源,将昔日农舍打造为艺术长廊,比如‘柳荫星河’这条林间小路,采用特殊发光石块缀满步道,每到夜里便会发出迷人的光芒,漫步其中,让人觉得像是踩在星河之上。”
近年来,北碚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取得了良好成效,成功打造了一批特色村庄,推动“点上出彩、线上成景、面上开花”。“柳荫星河”“童话工坊”“绿色天宫”“蓝色柏林”……这一个个童话般的乡村缩影,向人们展示着该区传统农业正在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转变。
然而,人们对于乡村振兴的热望并不止步于此,美丽乡村的蝶变之路依旧任重道远。如何推动全域旅游?如何完善民营企业参与乡村产业发展?如何促进校地合作成果在镇村特色产业中转化?1月4日至7日,北碚区政协十六届一次会议期间,乡村振兴问题依旧是委员们关注的焦点,据统计,本次大会共收到31件关于乡村振兴的提案。
“生态兴则乡村兴,如果乡村失去了本身的那份自然恬淡,失去了原本的宁静与祥和,势必会带来永久的‘乡愁’和伤痕。”傅吉鸿委员认为,产业兴旺、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最终都指向一个目标,那就是安居乐业,而“生态宜居”则是安居乐业的首要条件和终极追求。为此,他提出提案《乡村振兴以生态为重、审美先行》,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建议乡村走“保守”路线,在保有其自然与人文美的前提下提升功能性、便利性和舒适性,拒绝异化成“简陋版的城市”或“不伦不类的城乡结合部”。
“乡村振兴离不开产业振兴!”谭强委员一直致力于乡村振兴的研究,带领课题调研组一次次走在乡村路上,曾代表课题组向区政协提交了五万余字的《关于北碚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从市、区两级层面提出关于乡村振兴的136条建议。
“要紧跟时代要求突出工作重点,推动乡村振兴纵深发展。”如今,素心村的蜡梅开了,永兴村的草莓熟了,西河村的血橙又可以采摘了,谭委员心中装着各个村的特色产业经,带着提案《关于大力推进乡村产业振兴促进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建议》来了。他建议,要进一步整合江东片区生态资源优势,打造山地生态高效农业基地;因势利导,根据区域特色产业促进错位发展,避免重复投资;充分利用区内西南大学、中科院、柑研所、蚕科院等农业科技资源,加快培育农业科技创新主体,为产业发展续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充分利用乡村振兴战略机遇全面提升我区农村人居环境》《加大“筑巢引凤”力度推进乡村产业发展》《加快推动法治乡村建设》《关于打造“梁漱溟乡村建设研培基地”的建议》……委员们围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人才队伍建设、城乡融合发展等方面,一件件提案直击要点又落到实处,为建设更加美丽的乡村献良策、谋发展,送上了满满的诚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