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未来空间新格局 开启资源保护新征程
——2021年全市规划自然资源工作亮点纷呈
2021年,我市规划和自然资源系统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安排部署,立足新发展阶段,践行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深化优化“多规合一”国土空间规划,全力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守住自然生态安全底线,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监管,推动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和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全市规划自然资源工作亮点纷呈。
发挥市规划委员会办公室作用 绘就“多规合一”国土空间规划蓝图
按照市委关于规划委员会办公室体制机制改革要求,履行好规划委员会办公室职能职责。组织规划委员会办公室主任专题会5次、副主任审查会16次,切实深化议题准备,高效率组织召开重庆市规划委员会会议4次、重庆市规划委员会专家咨询会24次,审议推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国土空间规划》等27项高质量重大规划成果。
高质量完成第三次国土调查工作 摸清自然资源家底
坚持实事求是、数据真实的原则,在全国率先实施集中复核、集中整改、集中上报的核查机制,先后通过国家4轮核查、4轮督察,形成了覆盖全域的1157万个图斑,建成了集影像、地类、范围等自然资源信息于一体的国土调查数据库。调查成果于2021年11月24日正式对外发布,亮出了重庆国土资源利用状况最新、最全的家底,期间有关做法获全国三调办肯定并在全国推广。对比第二次国土调查数据,生态功能较强的林地、草地、湿地等地类面积增加了904.65万亩,增长了13.73%,重庆市生态建设取得了积极成效。
用“长牙齿”的硬措施 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
强化论证审查,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建立“区县论证+市级核查+行政会审”三级论证审查制度,在全国率先开展市级对补划地块100%实地核查。改进新增耕地核定,规范落实占补平衡,开发市级新增耕地核定监管系统,实行全流程监管。对永久基本农田占用补划严格把关,补划后水田占比提高18%,小于15度耕地占比提高21%,做到了数量不减、质量不降、布局稳定。严格开展专项整治,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2019年以来,全市清查认定的183个问题全部整改到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次肯定我市经验做法。
优化国土空间规划布局 科学实现重大战略落地
联合四川省自然资源厅共同编制《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国土空间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构建特色鲜明、布局合理、集约高效的城市群发展格局。结合《规划》内容,按照项目审批和实施管理流程,对应中央事权,筛选出国家支持的重点项目112个(交通项目69个、水利项目17个、能源项目11个、电力项目3个、产业科技项目5个、生态项目7个)。会同四川建立重大工程项目选址协商制度,强化服务前置,共同做好项目选址论证、用地预审和规划许可等服务,促进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社会民生类重点项目尽早落地。编制完成綦江—万盛、万开云等一批跨区域国土空间规划,从空间发展、基础设施、公服设施等多个方面开展一体化布局先行先试。深化完善《重庆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完成生态保护红线评估调整,规划优化布局生态保护区内157万原住居民生活空间,统筹协调解决保护与发展的空间矛盾冲突,全力把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落深、落细、落地在国土空间规划中。
加强生态保护修复 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
开展《重庆市主城区“四山”保护提升实施方案》中八大类32项工作,累计完成违建整治约1200万平方米,全力打造“山青、水秀、林美、田良、湖净、草绿”的自然环境。基本完成7大类、289个长江上游生态屏障(重庆段)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项目,形成了广阳岛、铜锣山、跳磴河等系列生态名片。积极推动矿山生态修复工作,修复面积2855公顷。铜锣山矿区矿业遗迹生态修复与旅游休闲功能结合,打造生态观光景区,全年接待游客达80万人次。废弃矿坑“披绿生金”,变身城市“网红打卡地”,项目经验入选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生态修复典型案例集。
完善城市更新规划和土地管理政策 提升城市空间品质
出台《重庆市中心城区城市更新规划》,构建市、区、片区、项目的四级城市更新规划体系,谋划提升城市经济品质、人文品质、生态品质、生活品质。创新城市更新规划自然资源政策,研究形成有关城市更新规划和土地管理政策,对于增加公共服务功能的城市更新项目,有条件的给予15%左右的建筑面积奖励;鼓励产权互换、零星用地整合利用、公益设施配建等方式,降低更新改造用地成本。关注社区小微空间,以城市更新工作为抓手,全面推广社区规划师制度,组织开展“社区事·名师做”“社区规划艺术节”等活动。持续开展12天的“渝州花开三千年”社区规划艺术,以社区共建为媒介,增强了邻里情感纽带,让艺术浸入城市、融入生活,引得社区群众踊跃参与。
保护传承历史文化 塑造城市特色风貌
聚焦重庆“山水之城美丽之地”的总场景、总定位,以“场景营城”为路径推动城市风貌建设,出台《重庆中心城区“山水之城美丽之地”场景营城规划》,提出中心城区“一核、两江、三谷、四山、五城、多名片”的城市空间格局,高标准、高质量规划建设中部历史母城、东部生态之城、西部科学之城、南部人文之城和北部智慧之城,致力于打造“长江风景眼·重庆生态岛”的广阳岛、“科学家的家·创业者的城”的科学城、“历史人文风景眼·两江交汇会客厅”的长嘉汇、“美丽艺术湾·美好新生活”的艺术湾等城市功能新名片。持续深化将城市美学、城市哲学融入城市建设,开展长江音乐厅、寸滩国际邮轮中心等重要项目国际方案征集,市规划馆顺利迁建,成为城市新地标。将历史文化元素融入城市规划建设,保存、延续、传承好城市文脉。高标准编制《重庆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21-2035年)》,制定《重庆市历史建筑保护与利用管理办法》,推进重庆市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街区、传统风貌区防灾减灾规划等系列专项工作,积极开展历史文化资源活化利用工作,磁器口后街、十八梯、山城巷等重点历史文化风貌街区成为市民游客休闲观光的好去处。
规划编制实用性村镇规划 服务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指导17个市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乡镇先行编制乡镇级国土空间规划,完成石柱县中益乡、城口县东安镇2个试点的规划编制工作,推进4188个村庄编制完成“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规划。在全国率先开展盘活农村低效闲置建设用地试点工作,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主要用于农村产业发展和公服基础设施建设,保障乡村振兴的用地需求。制定《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规划条件导则》,新交易地票1.6万亩,实现价款32.6亿元,交易农村产权10.3万亩,实现价款2.95亿元,激发企业群众参与乡村建设的内生动力。持续开展规划师下乡,累计选派4批59名技术骨干脱产进驻重点乡镇,开展“点对点”规划技术服务。
深化自然资源管理改革 服务全市高质量发展
落实新《土地管理法》要求,制定我市“1+3”征地补偿安置政策,确保新旧政策过渡期我市征地工作平稳有序。推进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召开6次全面深化改革专题会议,推进落实18项改革任务。《重庆市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委托代理机制试点实施总体方案》中83项改革举措已实施34项。推进产业用地配置方式改革,印发《新型产业用地(M0)管理指导意见》,保障新兴产业创新发展用地需求。印发《关于推进工业项目标准地出让的实施意见》,两江新区、重庆高新区、永川区已出让6宗、260亩工业项目标准地,有效缩短项目投产达产周期。
深化“放管服”改革 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从深化简政放权、提高行政效能、服务产业发展等方面推出24项改革措施。聚焦企业群众办事痛点难点,创新推行购新房多件事一次办、存量房交易登记缴税一窗办理、不动产抵押登记不见面办理等措施。协同四川省自然资源厅实施不动产登记资料查询、探矿权登记、采矿权登记等16项“川渝通办”事项,联合印发《“川渝通办”矿业权登记服务指南》。目前,存量房交易登记缴税企业提交材料由13份压减为4份,个人由11份压减为最少2份,平均办理时间不超过90分钟;全市通过专网已办理抵押登记120万余件,线上办理率达97%。不动产登记工作获国务院推广,登记指标获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评价东亚及太平洋地区排名最优。2021年12月8日,首宗“川渝通办”矿业权登记业务(注册地位于达州市达川区的四川达县茶园煤电有限公司办理采矿权登记)顺利办理,实现异地就近交件、结果邮寄送达。企业人员激动地说道:“多亏了这个政策,让我不用重庆四川两边跑,坐在家里就可以等着拿证了!”真正实现“让数据多跑路,企业群众少跑路”。
优化资源要素配置 统筹资源节约利用和有效供给
全面加强常态化土地供应监管,厘清历史数据,狠抓合同履约,持续开展“增减挂钩”专项处置行动,全年盘活存量建设用地5869公顷,圆满完成国家下达的处置任务。优化矿产资源开发格局,推进页岩气产业化发展,完成重庆涪陵国家页岩油气与新能源科创产业园建设方案,新产页岩气74亿立方米,同比增长11.79%。淘汰矿业落后产能,注销锰矿采矿许可证35个,注销煤矿采矿许可证23个。优化完善住宅用地出让竞买机制,科学编制实施年度土地供应计划,优化调整出让策略,克服市场不利因素,有效供应房地产用地,减少对下游住房价格不正常预期的传递。
强化科技创新 全力投身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规划自然资源工作的突出位置,着力破解关键瓶颈,推动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国土空间规划、测绘地理信息、生态保护修复、古生物化石保护等领域科技创新平台提档升级。新获批设立“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规划监测评估预警重点实验室”“川渝共建古生物和古环境协同演化重庆市重点实验室”;以西部(重庆)科学城建设为契机,新纳入3个创新平台;5个野外站通过自然资源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基地评估验收;积极推动科技立项和重大科技攻关,获部市级科学技术奖励13项,获省部级高层次科技人才称号5人。
坚持人民至上和生命至上 全力提高地质灾害防治水平
根据我市汛期地质灾害易发、多发、频发的特点,全力推进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实现“四重”网格化监测预警全覆盖。大力推进“人防+技防”,组织1.5万余名“四重”网格员开展19.29万点次巡查排查,提前识别隐患点802处。争取中央专项补助资金4亿元,组织实施工程治理项目169个,避险移民搬迁5635人。2021年成功预报和处置地质灾害灾情23起,避免637人伤亡,伤亡人数创近5年新低。持续提升地理信息应急保障能力,遥感能力建设已具备1小时内提供灾前影像、现场0.5小时内获取灾区全景、2小时内完成无人机正射遥感影像图、4小时内形成实景三维模型等应急数据保障能力,确保关键时刻“拉得出、冲得上、打得赢”。
全面加强党对规划和自然资源工作的领导 涌现一批先进典型
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及时跟进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增强做好自然资源工作的时代感、方向感和使命感,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坚持党管人才、党管干部,持续推进“三基”建设,科学公正选人用人,干部队伍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不断增强,涌现了一大批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荣获第六届全国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自然资源部杰出青年人才、2020十大重庆经济年度创新人物等荣誉称号。
(市规划自然资源局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