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政协报数字报纸

国内统一刊号:CN50-0064
微信公众平台:CQZXB999
2022年01月28日
按日期搜索
12 2014
 
 
 
 

重庆政协报

重庆政协报副刊 三代人的体育情结 虎年说虎 喜上眉梢 政协  我爱您 真武鱼灯 腊月里来

版面翻页
副刊
03

真武鱼灯

□ 作者 施迎合

我曾经无数次听人说起过江津支坪真武老场:有旅者称它为镶嵌在綦河岸边的一颗明珠,有诗人把它誉为闪烁在綦河畔的一块玛瑙,而有位作家则将其比喻为綦河深处晶莹剔透的琥珀。

而我,也无数次与真武结缘,沿着一条青石小道走进真武场,高低不平的青石板路在脚下发出沉闷的声响,仿佛当年客家人凝重的足音穿场而过。街道旁边茶馆里,打着川牌的老人们一声长长的吆喝,让整条老街立起身来,转回陈年旧时光。就连临街商铺里陈列的斗笠、背篓、竹笆、箩筐等传统农具,仿佛也在静默中感叹真武老场古朴的韵味、随风流逝的岁月。

沐浴着2022年新春的霞光再次造访真武,我的眼又止不住明亮起来,不仅是那些客家会馆,而是一条条闪闪发光的“鱼”。色彩斑斓、通体透亮的鱼灯在真武古老的小巷腾挪着,在青砖黑瓦的客家会馆里欢舞着,在黄葛参天大树浓荫遮蔽下的古渡口旋转着,让我目不暇接,游走的视线竟然跟随那扑闪灵动的鱼灯而去,自己仿佛也成了那一只只鱼灯,起伏于真武老场蜿蜒的巷陌,撩拨起缓缓綦河的细流波涛……

真武什么时候竟然有了这民间非遗?这活灵活现、富有生命意趣的鱼灯牵扯着我的好奇,拉动着我绵延的思绪。我联系上支坪鱼灯制作传承人钟晓荣女士,通过她的讲述,支坪鱼灯的前世今生方在我脑海里清晰起来。

要说鱼灯必须从真武这个巴渝小场的历史说起。真武场因客家人而起,客家人因真武场而兴。

据史料记载:明末清初,客家人因“湖广填四川”来到真武场以后,筹资修建了“九宫十八庙”,以此来凝聚亲情乡情。如今,在这方圆仅0.4平方公里的小场上,仍完整保存着福建客家移民会馆天上宫、广东客家移民会馆南华宫、江西客家移民会馆万寿宫这三所客家移民会馆,还有望乡台和极具历史文化价值、被评为“重庆市一级现代优秀建筑”的百年老建筑马家洋房。这些移民的家乡江浙、福广等地,都有制作鱼灯的传统习俗。他们在巴蜀小镇真武安置下来,民生得以承继之后,家乡的鱼灯又在他们心中翻腾起来,成了他们客居他乡的念想。

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而灯舞古已有之,清代就有以灯为道具舞出文字的“灯舞”记载。每逢年节或祈雨、祭祀、乞求丰收等仪式,宫廷和民间往往都会进行灯舞表演,迄今已有数百年历史。传统灯舞是带故事性的道具类动物舞蹈,所用鱼灯制作精巧、栩栩如生,有红鲤、青鲤、黑鲤、火点鱼、丁公鱼、海鲫等20多种鱼类造型。制作时先用竹篾扎成鱼状,然后在上面糊纸绘彩,涂上桐油,再在鱼灯下面装上短棍,供舞者操纵表演,鱼腹内放置蜡烛,点燃时通体透亮,造型艳丽夺目,故名鱼灯。

真武鱼灯出自湖广移民之家,除继承了中华传统鱼灯精髓外,还融合了巴蜀地方人文风情和民俗特点,推陈出新。在制作材料上普遍采用竹子、纸张等,后又改成布料、木片、胶片、铁皮等,编制成型后再用火烤。经过多年改进,现真武鱼灯多为以江津上等木材为骨架的羊皮灯,不仅样式精美、色彩鲜艳,且轻盈方便。

钟晓荣幼时即跟着叔伯学做鱼灯。后到素有中国灯都之称的广东省中山市边打工边学习鱼灯制作。学成后回到家乡,成立专门制作鱼灯的灯饰厂。她制作的鱼灯既有巴渝传统风韵,又兼有广东特色,样式多变,精美独到,不仅深受当地人青睐,还受到欧美国家的欢迎。

每逢新年到来之时,华灯初上,在一片鞭炮炸响过后,“鱼灯上街了”的欢叫声响彻真武街头。一个个嬉笑的孩童提着透亮的鱼灯接踵而来,从古老的灵关祠跟到南华宫,又从天上宫追到万寿宫,最后齐聚在马家洋房,跳着、蹦着、笑着、闹着,把鱼灯舞得活灵活现、精彩酣畅……

我想,经过岁月的沉淀,这腾挪、旋舞、跳跃、闪亮在真武老场的鱼灯,定会闪烁出属于它的风采,红亮出中华民间艺术之光。

录入:徐影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重庆市委员会 地 址:重庆市渝北区红锦大道68号 邮 编:401147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