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政协报数字报纸

国内统一刊号:CN50-0064
微信公众平台:CQZXB999
2022年02月10日
按日期搜索
12 2014
 
 
 
 

重庆政协报

重庆政协报读书 唐伟委员读《传习录》:在知行合一中担当作为 唐晓堃委员读《读雨》:觉解乡土之美 敞开心门   迎接幸福 留住乡愁情怀   守望心灵家园 荐书

版面翻页
读书
03
留住乡愁情怀 守望心灵家园

—— 读《走出农耕社会》有感

□ 作者 刘华

《走出农耕社会》是九届武隆区政协主席潘晓成近期的力作。书中剖析中国近代以来农耕文明从鼎盛到衰落和历次“社会改造”得失,从社会价值重塑、社会治理转型以及文化理念再造等方面,揭示农耕社会的现状、诠释农耕文化的精髓、多角度探讨新时代中国社会的建设目标与方向。

读罢《走出农耕社会》,掩卷而思。作者将宽泛的社会改造归结为人的本质回归、将复杂的农耕社会改造视角倾注在“观念”层面。在他看来,改造社会首先是改变人的观念,社会建设的目标是“既人性又知性”的社会。从农耕社会到现代农业社会,生产及生活方式的转变给乡村文明带来了巨大冲击,乡村既有观念和新的生活观念之间产生矛盾冲突。作者认为,农耕文明和乡村文化是农业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不能丢,而且要不断发扬光大。国家设立的农民丰收节,其中蕴含着鲜明的文化符号和新的时代内涵,有助于唤醒人们对农耕文化的记忆,推动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融合,增强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读《走出农耕社会》,对武隆实施“生态优先、旅游引领、三产融合、强区富民”的发展战略,实现“神奇山水、梦幻田园”的价值定位和走深走实以旅游国际化为引擎的“共同富裕”之路,带来更多启示。

着力传承好农耕文化基因。农耕文化的根在农村,生命力在农村。要使农耕文化基因得以传承,还在于能否将农耕文化融入乡村振兴之中。乡村之所以谓之乡村,不仅仅基于生产生活的基础,更基于所蕴涵的文化内涵。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以村为单元,按照就地城镇化的思路,注重将传统村落主要元素与现代乡村建设有机融合,在建筑风格上给人一种浓浓的乡村味道;注重将传统农耕文化与时代文化有机融合,农耕文化借助现代元素实现升华,通过新的形式得以展现,实现内容和形式共同提升;注重以节为媒,深入挖掘农耕文化的根与魂,以现代社会的文化表现方式、传播方式,通过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等,阐释时代赋予的精神文化价值,引领人们传承文化、寻找乡愁,培塑乡村振兴的文化根基。

着力守护好农耕文化遗产。农耕文化保护传承需要全民动员、多位一体。在“+旅游”实施过程中,注重发挥民间乡土人才的作用,组织专门机构,加快收集、整理各类传统农耕文化资源,包括古村落、古建筑、古农具、古物种等,建立各具特色的农耕文化保护区,深入挖掘其蕴含的人文精神、道德规范,让传统农耕文化“活”起来;组建农耕文化研究机构,对具有农耕文化代表性的人、事、物进行细致梳理,实施具有建设性的开发保护措施。建设农耕文化博物馆,打造爱国主义教育和民俗教育基地,还原人们曾经的记忆、见证特定历史阶段的现状、唤醒心中沉睡的乡愁。

着力探索好农耕文化利用途径。打造特色乡村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文化是重要视角。农耕文化可以挖掘的元素很多,也很精彩。《走出农耕社会》凝练了中国传统农耕文明繁盛衰落、转型崛起,可以借鉴。在乡村旅游开发中,建设民俗文化体验中心,让游人充分体验个性化、差异化的民俗特色文化,感受独特的农耕文化魅力;建设独具特色的青少年教育基地,吸引青少年接受乡土文化熏陶;办好一年一度的农民丰收节,贯穿农耕文明和乡土文化,坚持塑形与铸魂并重、欢庆与教化并举。

录入:徐影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重庆市委员会 地 址:重庆市渝北区红锦大道68号 邮 编:401147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