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政协报数字报纸

国内统一刊号:CN50-0064
微信公众平台:CQZXB999
2022年02月15日
按日期搜索
12 2014
 
 
 
 

重庆政协报

重庆政协报关注 千里沃野涌春潮  乡村振兴开新局 “三农”工作重点: 20项具体任务 做好三件大事   稳住农业基本盘

版面翻页
关注
04

做好三件大事 稳住农业基本盘

市委农村工作会议强调,粮食安全、耕地保护、不发生规模性返贫,是稳住农业基本盘必须守住守好的底线。抓好了这三件大事,就抓住了“三农”工作的关键。

抓紧抓实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

今年全市“三农”工作将把稳定粮食生产作为头等大事、把扩种大豆和油料作为当务之急、把保障“菜篮子”产品供给作为民生之重,抓紧抓实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

“粮食生产要稳定,稳住面积是关键。”市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全市全年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稳定在3012万亩、1087万吨。要完成这一硬任务,首先是继续在深化落实粮食安全生产党政同责基础上,在稳定面积上挖潜力。比如,要最大限度挖掘撂荒地、间套作潜力,鼓励在有条件的地方发展一季再生稻生产,多种一亩是一亩。

其次是在攻单产上下功夫。通过实施提高粮食单产攻坚计划,提升主要作物生产水平,实现“稳高产”“提中产”“带低产”,带动全市大面积平衡增产。在稳定粮食种植面积的同时,不断调优粮油品种结构,市级组织19个技术指导组,继续开展“春耕服务100天”行动以及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等,带动全市化肥减量增效,提升粮油品质。

最后是要在提升效益上做文章。一方面,通过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加快培育高产高效、绿色优质、抗病抗虫、节水节肥、宜机宜饲优良新品种;另一方面,加强自然灾害监测预警、做好重大病虫害防控以及落实好强农惠农政策,调动种粮积极性。

该负责人表示,今年全市还将在550万亩水果种植基地中,选择适宜果园特别是幼林果园间种大豆,确保今年我市新增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20万亩。同时,抓好油菜生产管理,确保油菜种植面积404.9万亩。

“菜篮子”方面,我市将在进一步抓好落实“菜篮子”责任制基础上,重点在“改基地、提品质”上下功夫。比如在潼南、璧山等产区全面推广“药肥双减”技术和病虫害绿色综合防控措施,降低生产成本;在永川、合川、铜梁等产区大力推行工厂化食用菌、芽苗菜、速生菜生产,全力保障市场均衡供应。

“畜禽方面,今年的重点是‘稳生猪、扩牛羊’。”该负责人表示,以生猪保供为例,今年生猪出栏的目标是1700万头。为做好生猪稳价保供工作,我市一是加紧出台《生猪产能调控方案》,严守1160万头能繁母猪保有量以及5000个规模养殖场保有量的两条底线;二是为推动生猪产业健康发展,市农业农村委、市发展改革委等6部门联合出台了《关于促进生猪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十条措施》,从能繁母猪补贴、稳定生猪养殖保险、贷款及加大屠宰加工奖补等方面给予支持;三是强化全产业链监测预警,引导养殖场户合理布局,有序出栏,保障市场供应充足。

水产方面,我市将重点围绕“攻池塘、拓稻渔”,突出抓好84万亩池塘改造升级、挖潜增效,以水产养殖尾水治理为契机,提升池塘养殖生态化、健康化水平。同时,逐步开发400万亩宜渔稻田,因地制宜发展稻鱼、稻鳅、稻虾、稻蟹等综合种养,打造特色稻渔品牌,并持续推进56万亩水库等大水面渔业发展,科学开发冷水鱼资源,大力培育精品鱼等。

通过“查建控保考”保护好“饭碗田”

今年全市将做好“查、建、控、保、考”五项工作,坚决守住耕地数量红线和质量底线,实现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不断夯实粮食生产根基。

市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人表示,耕地是粮食生产的根基,做好耕地保护首先要摸清全市家底。在“查”方面,今年我市将在国土“三调”查清耕地数量分布的基础上,利用卫星遥感等手段联合监测全市耕地作物种植情况,并利用3-5年时间开展全市土壤普查,查清全域耕地质量状况。目前全市各区县、乡镇正通过第三方平台,对区域内的撂荒地情况进行摸底、排查和清理。

在“建”方面,我市将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不断提升耕地的质量。目前,通过土地整理整治,全市已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498万亩。今年将以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和制种基地为重点,新建226万亩高标准农田和10万亩高效节水灌溉工程,以及对5万亩农田进行宜机化示范改造,力争到2025年全市建成高标准农田1810万亩,改造提升202万亩。同时,启动实施丘陵山区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示范工程,通过“改大、改水、改路、改土”,建成一批“宜机宜耕、能排能灌、高产稳产、旱涝保收”的现代粮油产业示范区。

在“控”方面,我市将严格按照“永久基本农田重点发展粮食生产,一般耕地主要发展粮、油、糖、菜等农产品及饲草饲料生产,粮食生产功能区和新建高标准农田至少种一季粮食”的原则,加强耕地用途管制,尤其是加强工商企业等社会资本流转耕地的管控。同时,将按照每3.5万亩一个监测点的标准,完善高标准农田项目区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网络,持续开展地情、墒情、肥情、环情的长期监测,有效控制化肥农药,阻控重金属和有机物污染,减少农膜残留。

在“保”方面,耕地保护的底线就是要确保耕地数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粮食生产能力保持在1081万吨以上。为此,我市将继续巩固“大棚房”问题专项清理整治成果,稳妥有序开展农村乱占耕地建房专项整治,坚决遏制“非农化”、严格管控“非粮化”;同时,在13个区县开展酸化土壤治理示范10万亩,有效遏制土壤酸化势头,确保耕地质量不降低。积极推广秸秆还田、种植绿肥、有机肥施用、深松深耕等技术,不断提升耕地基础地力。

在“考”方面,我市将继续加强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考核以及高标准农田建设评价激励机制,通过强化党政同责,签订目标责任书等,把管控耕地“非粮化”、耕地质量保护提升、高标准农田建设等作为考核重点内容,严格奖惩。

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后,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至关重要。如何发现那些存在返贫风险的困难群众?如何有针对性地落实帮扶措施?重庆探索建立“点上重点监测、线上专题监测、片上四级监测、面上大数据监测”立体防贫返贫监测体系,精准、高效、及时对处于返贫风险的群众实施预警监测。截至目前,重庆已累计识别监测对象超过7万人,相关帮扶措施也在逐步跟进。

“目前,我市动态识别的190.6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但其中尚有一些脱贫户的发展基础比较薄弱,一些边缘户面临致贫风险,一些农户可能因病因灾因意外事故等,导致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市乡村振兴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对他们进行帮扶,是防止出现规模性返贫的必要举措。

1月6日,市政府办公厅发布《重庆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明确将建档立卡已脱贫但不稳定户(即脱贫不稳定户)、收入略高于建档立卡贫困户的边缘户(即边缘易致贫户)、因病因灾因意外事故等刚性支出较大或收入大幅缩减导致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的家庭(即严重困难户)三类人群纳入重点监测对象范围。

“在立体防贫返贫监测体系中,我们采取‘点上重点监测’,按照‘不落一村、一户、一人、一项’的要求,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严重困难户开展全面排查,实施常态化监测、动态化管理,重点关注其收入支出状况、‘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状况等。”市乡村振兴局有关负责人说。

此外,我市还开展“线上专题监测”和“面上大数据监测”,通过广泛调研走访确定产业、就业、重病、意外四项专题监测内容,同时利用重庆防止返贫大数据监测平台,动态掌握全市监测对象识别、帮扶情况。

据市乡村振兴局最新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我市已累计识别监测对象25632户77645人。按照“一户一策”帮扶措施,目前我市累计消除返贫风险14816户46756人。

市乡村振兴局有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还将进一步完善立体防贫返贫监测体系,保障数据、信息联动,实时更新,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坚决守住防止规模性返贫的底线,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奠定坚实基础。

录入:徐影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重庆市委员会 地 址:重庆市渝北区红锦大道68号 邮 编:401147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