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江岸边那抹“中国红”
——民盟武隆支部开展“红领巾行动”记略
通讯员 刘华
“自武隆民盟在我们学校持续开展以关爱关注留守儿童为主题的‘红领巾行动’以来,学生的成长进步十分明显。上学期调研测试,87.2%的留守儿童进入了优生行列。”近日,谈到留守儿童的成长,武隆石桥小学校长廖海江深有感触地说。
红马甲、红领巾、红徽章,是参与“红领巾行动”盟员的标配。用丰富的活动增厚“家”的吸附力、用精彩的履职凝聚“爱”的向心力、用暖心的品牌扩大“盟”的影响力,是武隆民盟社会服务的定位。武隆民盟组织成立7年多来,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将一抹“中国红”点缀在了绿水青山之间。
2018年5月31日,民盟武隆支部主委黄昕率盟员走进石桥小学与师生共庆“六一”。包饺子现场,大家与留守儿童一边包饺子、一边说心里话,“家”的温馨缩短了陌生的距离,一顿饺子宴让盟员与孩子们成了一家人;石桥湖畔,大家与小学生一边捡垃圾、一边唠家常,“水”的绿韵融合了年龄的距离,近2千米的湖畔手牵手,让盟员与孩子们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阅览室里,大家与孩子们一边谈论喜欢的书籍、一边交流读书的乐趣,“书”的海洋联通了心与心,80来分钟的贴心交流,唤醒了孩子们内心涌动的“一池春水”。
这样的活动,在石桥小学举行过不止一次,只是每年的活动内容与形式不尽相同,但武隆民盟盟员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心声:尽绵薄之力,让孩子们身心健康成长。而这次活动后,这项社会服务有了正式的名称:红领巾行动。
其实早在这之前,民盟武隆的教育帮扶行动已开展起来。2014年,武隆民盟小组开始帮扶青吉小学,当了解到学校的棕编特色项目教学遇到了瓶颈后,盟员们四处联系,从綦江聘请了棕编老师进行现场辅导。从此以后,青吉小学与民盟结缘。2017年,民盟武隆支部成立后,立即把青吉小学纳入盟员“教育实践基地”,凡是加入的新盟员,第一课就是到青吉小学。
借力借势开展社会服务是“红领巾行动”的新特点。民盟重庆市委帮扶原土坎镇,三年功夫把土坎中学帮扶成了“重庆武隆育才中学”;不仅如此,武隆民盟还借民盟市委会之势,民盟九龙坡、涪陵区委之力,联合帮扶原土坎小学。建“名师工作室”、结对支教等系列帮扶措施让土坎小学于2020年8月更名为“重庆武隆育才小学”,与重庆主城育才小学校、涪陵荔枝小学资源共享。
这样的借势借力远不止一例,携手北碚区开展幼教帮扶;携手渝北区援助土地小学;携手南岸区捐赠帮扶育才小学、清水小学;携手江北区开展闲置校舍调研;携手中国“壹基金”捐赠12所小学,受赠学生1500余人,捐款捐物700余万元……
借助各类履职平台为教育呐喊助力是“红领巾行动”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武隆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突破口在何处?盟员委员全程参与该区政协组织的调研协商活动。通过对8所学校深入剖析,与随机抽样的校长、教师、家长深入交流,盟员委员牵头提出“学校管理、队伍建设”等十大问题破解路径,以及“把转变观念作为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前提来抓”等5个方面24条意见建议,得到了区委高度肯定和赞赏。幼儿园是武隆教育的又一个“痛点”,武隆民盟根据学前教育的现状调查,撰写的提案被列为重点提案,由区领导牵头督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