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环绕、江峡相拥,重庆拥有众多桥梁,它们是重庆立体交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重庆“8D”魔幻城市风光的重要呈现。但不少立交桥下因背阴少雨,容易形成荒裸阴暗的“灰空间”。如何利用好桥下空间,成为部分委员关注的焦点。
现状:主城区范围内桥下可利用空间超3平方公里
近日,记者来到鲁能星城十三街区段,看到不少居民在利用渝鲁园桥下空间打造的运动场打羽毛球、乒乓球。据了解,渝北区巧用大桥遮阴避雨的功能,通过地面铺装、空间功能划分、桥墩美化、提升照明和绿化等措施,将桥下“灰空间”打造成了满足不同年龄层的活动场所。健身漫步道、乒乓球场、羽毛球场、儿童活动场一应俱全。此处运动场免费开放以来,到此锻炼休闲的居民络绎不绝。
“激活城区桥梁空间利用价值,不但可以有效增加城市用地,还可以消除安全隐患,美化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品质。渝鲁园桥下空间就是一个典型案例,我市还有很多桥下空间可以利用。”市政协委员、重庆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陈燕,通过调研发现,主城区内桥下可利用空间逾3平方公里。仅以沙坪坝区为例,城市区域就有立交桥35座、市管立交桥4座,桥下空间总用地面积达43公顷,可进行开发利用的空间面积为13公顷左右,占总桥下用地面积的40%。
问题:桥下空间出现管理“真空”
“从调查结果来看,目前,桥下空间主要用于绿化或闲置弃用。”陈燕发现,目前桥下空间权属多为市级投资平台、市政设施管理局等单位,利用主动性不够,属地政府又无权规划利用,导致桥下空间出现管理“真空”。同时,由于管理权责不明、执法困难,不少桥下空间存在“脏、乱、差”现象,建筑垃圾、泥浆倒灌现象突出,严重影响了城市整体形象的提升。
市政协委员、重庆师范大学职教师资学院副院长曹华盛也关注到这一问题。他认为,城区桥下空间利用效率低,造成一定程度的资源浪费,但开发利用桥下空间,巨额的建设成本、后期管护费用,仅依靠地方财政投入远远不够。
建议:实现桥下空间利用价值效益最大化
“将市管桥梁桥下空间管理权交由属地政府,由属地统一规划、整体布局,开发建设、合理利用,按照风貌统一的原则,进一步提升城市功能品质。”陈燕呼吁明确职能权责的同时,强化经费保障,允许在桥下建设停车楼场等公共设施或体育场馆等盈利性设施,以引入市场资本,减轻财政负担;同时,对于公益性设施建设,给予一定资金帮扶。
曹华盛则建议市城管局、市规划自然资源局、市发展改革委、市住房城乡建委等部门就城市桥梁桥下空间利用和管理出台相关文件,在规划设计、项目建设以及安全评估上给予大力支持,确保改造提升工作顺利推进。同时,他还呼吁把城市形象提升融入空间开发利用之中,在桥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设计时,全面融入特色文化元素,将城市美化及城市品质提升等因素纳入其中,使空间利用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文化价值尽可能实现最大化。
市政协委员、重庆大学建筑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执行院长钟树生建议,依托地形地势特征充分利用好城市边角地块,结合景观打造统一整治管理桥下环境,利用桥下空间打造主题公园,如运动公园、文化主题公园等,为市民提供更多文化休闲空间。同时,规范周边设施设备,在桥下和密闭人行通道处,加强设置照明和监控设施,提高市民安全感。
2月23日,市民在渝北鲁能星城十三街区段渝鲁园桥下空间进行体育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