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色秀丽、风景如画的九寨沟,险峻奇特、鬼斧神工的武隆天坑,雅致古朴的宽窄巷子,热闹繁华的磁器口,举世闻名的乐山大佛,巧夺天工的大足石刻……川渝两地文化底蕴深厚,如一根藤上开出的两朵花,各有特色,炫丽夺目。
2021年,党中央、国务院印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提出“共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充分挖掘文化旅游资源,以文促旅、以旅彰文,讲好巴蜀故事,打造国际范儿、中国味、巴蜀韵的世界级休闲旅游胜地”。巴蜀文旅走廊建设成为川渝两地共同努力、持续推进的重要项目。
川渝两地携手打造巴蜀文旅走廊以来取得了哪些成果?面临怎样的发展瓶颈?带着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川渝两地全国政协委员在经过前期调研考察后,于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提交了联名提案《关于支持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的提案》,为更好共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讲好巴蜀故事,积极建言献策。
由上而下 携手打造巴蜀文旅新热点
去年9月,一扇名为“宽洪大量”的“文旅任意门”在重庆洪崖洞景区惊艳亮相,吸引无数游客体验打卡。依托5G视频连线,游客不仅能看到成都宽窄巷子的街景实况,还能与其他游客隔空互动。
据了解,重庆洪崖洞与成都宽窄巷子签下双城文旅合作协议以来,依托文旅地标的集聚带动效应,在品牌联建、市场营销、产品互推、游客导流等方面深度合作,打造了“宽洪大量”网红CP。
这正是川渝两地在共建巴蜀文旅走廊中的新尝试与新探索。
推动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是引领区域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培育我国文化旅游新发展空间、打造西部文化旅游发展新增长极的重大战略举措,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具体行动。
为此,川渝两地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积极配合国家编制《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规划》,初步确定了一批巴蜀文化旅游走廊长远发展重大政策、重大改革和重大项目。
川渝两地的文化和旅游部门还成立了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专项工作组,设立联合办公室,定期召开协调会议,制定《深化四川重庆合作推动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工作方案》。同时,推进川渝城市群无障碍旅游合作,打造集“吃、住、行、游、购、娱”功能于一体的“智游天府”和“惠游重庆”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平台,通过APP、小程序、微信公众号,为民众提供三大类16项服务;打通平台数据壁垒,实现游客身份和健康信息互通共享及跨平台核验认证,川渝游客可凭借“一码”游览两地660余个景区和文化旅游场馆。
两年来,川渝两地共签订战略合作协议63份,成立合作联盟11个,推动重点任务107项、重点文物保护项目200个,联合举办展览展示活动50个,实施建设川陕苏区红军文化公园、五华山康养旅游度假区等9个重大项目,累计完成投资56.7亿元。
在为川渝共建巴蜀文旅走廊取得成绩倍感喜悦的同时,两地政协委员也注意到,从目前推进情况来看,川渝共建巴蜀文旅走廊的工作中还面临政策支持不够、统筹推动力度有限、重大项目持续力不强等困难和问题,迫切需要从国家层面加强顶层谋划和政策支持。
有点有面 共谱巴蜀文旅新篇章
如何更好地共建巴蜀文旅走廊?川渝两地全国政协委员通过联名提案建议,在现有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协调机制下,成立“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国家文化和旅游部,从国家层面统一规划、统筹协调、系统推进。支持编制《川渝石窟国家遗址公园建设规划》《重庆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实施方案》,加大对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的指导力度。
联名提案还呼吁,相关部门进一步支持川渝创建国家文化与金融合作示范区,支持成立川剧艺术发展基金和川剧发展促进会,对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重大项目给予专项补助,推动建立多层次、多渠道、多元化的文旅产业投融资体系;支持川渝开展文化旅游用地改革试点,将重大文旅项目用地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保障,建立重大文旅项目用地保障“绿色通道”;推动成渝地区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无障碍实施,争取国际游客“蓉进渝出”和“渝进蓉出”。
为深挖川渝文化底蕴,打造文旅发展亮点项目,提升旅游竞争力,联名提案建议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等有关部门支持川渝创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国家数字文物创新应用试验区、巴蜀文献中心等重大项目建设,支持成渝地区打造数字文化产业集群,支持长江流域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和巴蜀特藏文献保护研究利用工程建设,支持将川剧、蜀绣、石刻等川渝代表性的非遗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非遗名录储备名单,支持川渝新创建一批国家5A级景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提升巴蜀文化旅游服务质量。
此外,联名提案还建议由国家文化和旅游部与重庆市政府、四川省政府共同主办“中国西部(国际)文化旅游博览会”、川剧节、成渝双城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产品采购大会、巴蜀合唱节,支持重庆、四川联合承办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等重大节庆活动,支持举办“中国文物保护装备展”,不断增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知名度、美誉度、影响力。
集思广益 智聚巴蜀文旅走廊建设
“去年以来,川渝两地文旅互动更加紧密,研究形成了《推动成渝地区协同打造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研究报告》《推动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工作机制》等。”住渝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市文化旅游委党委书记、主任刘旗直言,当前两地协同打造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取得一定成效,但与“打造富有巴蜀特色的国际消费目的地和世界级休闲旅游胜地”的目标相比,仍存在差距。
为此,他建议在“深”和“精”上做文章,不断推动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迈上新台阶。刘旗呼吁,川渝两地应聚焦“吃在巴蜀”“住在巴蜀”“行在巴蜀”“游在巴蜀”“购在巴蜀”“娱在巴蜀”,开展深度合作,实施精准营销、精准施策、精准对接,进一步做大区域旅游市场、做强区域旅游品牌、提升区域旅游品质,推动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居民生活环境和文化旅游环境整体提升。
“巴蜀是一家,在文化上一脉相承、联系紧密。”住渝全国政协委员、西南大学文学院院长王本朝建议在文化领域加强合作。“从文化工作者、文化管理者、文化服务者到文化爱好者,加强沟通联系、合作交流,共同梳理川渝两地的文化脉络,深挖文化底蕴。”王本朝还建议进一步打通川渝两地旅游景点的联系,在品牌联建、市场营销、产品互推、游客导流等方面实现深度合作,并避免同质化,实现错位发展,从而形成强大文旅吸引力,推动文化旅游一体化发展。
同时,王本朝呼吁,在两地存在争议的历史文化资源上加强协作沟通予以共同开发。“例如李白,生长于四川,又在重庆奉节的白帝城留下著名诗篇。对于这样一位历史名人,川渝两地可以共同开发,将李白和他的诗文化在巴蜀大地更好地发扬。”
住川全国政协委员、成都市人民政府参事傅勇林建议,要紧紧围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战略格局,将打造巴蜀文旅走廊融入发展成渝城市群的战略布局中,抓住西部大开发和“一带一路”建设的发展机遇,高站位、高标准谋划巴蜀文旅走廊建设的方方面面,将其打造为国内外旅游目的地,从而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实现高质量发展。
傅勇林认为,川渝两地在打造巴蜀文旅走廊的工作中,应不仅仅只围绕文旅产业展开。“文旅发展,要一边抓文化,一边抓旅游,中间抓技术,只有把新技术融入文旅发展才能激发新活力。”傅勇林举例道,“之前重庆和成都合作的‘宽洪大量’就是将5G技术应用于文旅发展的证明。”为此,他建议,将现代新技术如5G、VR等灵活应用于文旅场所,通过技术的渗透和变革,提高巴蜀文旅走廊建设的品质。此外,傅勇林建议川渝两地继续深挖历史文化资源,通过现代技术让两地特有的历史底蕴活过来、兴起来,让城市的每个角落展现出特有的文化魅力,真正做到“近者悦,远者来”。
“2020年川渝两地的文史研究馆签署了‘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文史研究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并在成都联袂举办‘巴风蜀韵’诗书画印艺术展和‘川渝文化共建共享’学术研讨会,取得了很好的宣传两地文化的效果。”住川全国政协委员、四川省文史研究馆馆长何天谷建议川渝两地文化部门、相关文化单位联合挖掘两地历史文化资源,搭建巴蜀文化框架,并通过开展各类新颖的文娱活动,吸引两地群众、全国人民乃至国外游客走进川渝,感受文化魅力。同时,何天谷建议加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基础交通建设,切实推进“成渝一小时通勤圈”建设,打通两地之间的“断头路”,真正做到互联互通,减少因交通不便对两地文旅融合发展的影响。
巴蜀文化典型代表——川剧 秦杰 摄
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 王加喜 摄
洪崖洞景区 王加喜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