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延时服务 丰富课后时光
书法、陶艺、足球、跆拳道、葫芦丝……每周一至周五下午,在重庆树人凤天小学的校园内,可以看到学生们兴致勃勃地参加课后选修课程的身影。
“我们学校的课后延时服务分为几大板块,除辅导学生完成作业外,每周一下午是全校无班级的特色选修课,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选择特色选修课,周二至周五,分年级、分时段开展体育、劳动、科学、版画等丰富多彩的课程,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3月22日,市政协委员、重庆树人凤天小学校长刘红斌向记者介绍道。
“双减”政策落地以来,我市各义务教育学校积极利用现有的师资、场地等资源开展课后延时服务,极大地满足了学生和家长的多元化学习需求。“开展中小学生课后服务,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帮助家长解决按时接送学生困难的重要举措,是进一步增强教育服务能力、使人民群众具有更多获得感和幸福感的民生工程。”市政协委员、四川外国语大学基础教育中心主任兼附属外国语学校校长唐刚认为,中小学校结合本校实际,创建机制、创新举措,对推进基础教育改革、推动社会建设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但是,我市义务教育课后延时服务工作还存在服务机制有待完善、服务行为有待规范、服务质量有待提升、课程内容与形式不够丰富等问题。”唐刚建议,加强义务教育学校硬件设施,根据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建设更多的功能室和学习实验场地,充分满足学生兴趣发展和特长发展的需求。他还呼吁加强教师培训,培养具有指导学生开展跨学科综合实践能力的优秀教师,划拨专项经费组织有关专家有计划地指导各地各校根据本地本校实际,开发有特色、高质量、可推广的地方课程和本校课程。同时,进一步加强义务教育课后延时服务的组织、领导和考核工作。
在市政协委员、黔江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郭晓燕看来,课后延时服务存在政策执行“一刀切”、安全管理压力大、家校协作不到位、评价机制不健全等痛点。她呼吁学校结合自身实际,充分挖掘学校资源潜力,因地制宜设计服务项目,注重学生个体差异和兴趣培养,加强作业管理,减轻学生负担。同时,学校应结合校情因地制宜、统一规划,出台激励措施,将课后延时服务纳入考评体系;健全完善经费保障机制,根据课后延时服务性质,采取财政补贴、收取服务性费用或代收费等方式筹措经费;强化监督管理,确保安全开展。
“课后延时服务离不开家校分工协作。”市政协委员、武隆区政协原副主席罗斌建议,推行课后延时服务家校双轨运行,缓解学校硬件设施及师资不足压力,明确家校分工责任,加强沟通,合作共赢。“学校和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家长会等方式定期或不定期与家长沟通学生在校的学习和活动情况,并协助家长在学生离校后开展定期或不定期的体育、阅读等活动。而家长也应积极配合学校和老师的工作,才能实现学生教育管理从‘两不管’到‘齐抓共管’的良性循环模式。”罗斌表示。
九三学社重庆市委会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了农村中小学。为更好推进农村中小学延时服务,九三学社重庆市委会建议推行集团化办学模式,在区县内部建立以城带乡集团化办学模式,由实力较强的城区学校对口支援农村中小学课后延时服务,打破城乡、地域局限,统筹管理、经费及课后延时服务教学管理体系构建。同时,强化行政区内、学区内师资统筹安排,以区县为单位建立课后延时服务“网络云课堂”,差异化构建农村中小学课后延时服务系统性设置,加强农村中小学学生参与课后延时服务的保障支持工作,将区县文、博、图等公共服务场馆以及各类社工、志愿者组织丰富的教育资源和力量引进学校课堂、引向农村,作为农村师资、资源不足的重要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