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黄河清对这句话笃信不疑,作为重庆市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重庆环科院”)的高级工程师,他专业从事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研究工作。
去过戈壁,跨过浅滩,但黄河清唯独偏爱大山。在与森林的长期“交往”中,他深刻明白,这里隐匿着数不尽的神秘“精灵”。
在黄河清及其团队的努力下,重庆已完成多个区县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和评估工作,其发现的全球新物种云阳掌突蟾(Leptobrachella yunyangensis sp. nov.),日前已被国际权威动物分类学期刊《Asian Herpetological Research》接收。
这些“精灵”是如何被发现的?野外的调查有哪些危险?新物种被发现的背后又有怎样的故事?带着这些疑问,笔者近日跟随黄河清团队参与调查找寻答案。
绿野寻“精灵”
一场酣畅淋漓的大雨过后,清晨的武陵山罩上了蒙蒙面纱,如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充满了神秘。
重庆黔江武陵山市级自然保护区是黄河清及其团队进行生物多样性调查与观测的区域之一,为了更好地观察野生动植物,他们需要在保护区内设置固定观测样方,并同期开展野外调查。
在明确目标任务及分工、检查装备后,黄河清和队员黄茜、向秋洁一同出发,走进大山深处。
林中清脆鸟鸣,树下蘑菇散开,进入密林,他们边查边记,林间一阵阵蛙鸣将他们的思绪拉回到了半年前。
2021年8月,黄河清及其团队在重庆云阳开展县域生物多样性调查。在到达七曜山县级自然保护区的第一个夜晚,繁星闪烁,流水潺潺,正是这一阵清脆的蛙鸣声吸引了他们的注意。
“像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抱龙角蟾的鸣叫声。”黄河清说,抱龙角蟾比较稀有,叫声特别。他们循声而去,在一块石板附近的枯叶下发现了一只黑色的掌突蟾。
但让黄河清惊讶的是,从形态学上看,这只掌突蟾和我国已记录的种类有所不同。
难道是个体差异?为了弄清情况,第二天调查团队再次沿着陡峭的小溪流寻踪。
“寻踪”是黄河清的拿手本领之一。拥有多年野外调查经历的他,练就出了听声辨位、识物寻踪的本领。
黄河清及其团队沿着陡峭的小溪流两岸前进,扒开了近40米路的枯枝烂叶,终于在石缝及枯叶下采集到足够的标本。
“发现疑似新物种的第一时间是兴奋与激动的,但使其被认可并不容易。”黄河清表示,将样品带回实验室后,他们要经过大量的文献和资料对比,对物种个体进行多次形态学鉴定和分子生物学分析,小心求证,并通过专业论文的方式获得认可后,最终进入公众视野。
危险的边缘
云阳掌突蟾属于两栖纲无尾目 Anura角蟾科 Megophryidae掌突蟾属Leptobrachella,藏于深山,与抱龙角蟾同域分布,对环境要求极为苛刻。
事实上,在黄河清所发现的新“精灵”中,绝大部分都存在于未开发或无人居住的原始森林内。
原始森林,也意味着危险随时就“埋伏”在身边。进入其中,除需带上必要的求生设备外,还必须多人同行,互相配合和照应。
黄茜和向秋洁都是西南大学硕士毕业。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让她们对大自然多了一份热爱与敬畏。在工作中,黄河清、黄茜、向秋洁3人配合默契,如同铁三角。
蛇是他们遇到的最习以为常的危险,尽管进入丛林他们都会涂抹防蛇粉,但也有“防不胜防”的时候。向秋洁深刻地记得,就在去年,她在野外调查时穿过一片树林,一条像“藤蔓”一样的东西突然掉落在了她的脚边,她下意识地躲开。定睛一看,原来是一条竹叶青小蛇,所幸小蛇受到惊吓,窜进林中逃掉,向秋洁才没有受伤,但至今仍感后怕。
此外,山林的野猪、蚂蟥也是调查团队经常遇到的危险。但在黄茜看来,地质灾害是最大的危险。受重庆喀斯特地貌、雨水多等因素影响,许多地区易发生滑坡,野外调查也经常遇到,有时不得不打道回府或绕路而行,不仅耽搁工作进度,还带来不少隐患,曾有同行的队员因滑坡而跌断了手臂。
“出发前,根本无法预想野外的道路,可能是悬崖边,也可能是危岩下,采集标本时更是心怦怦直跳。”黄茜说,印象深刻是在一次调查中,为了尽可能调查到更多的良好自然植被,他们爬上了没有路的山,坡陡林密,加之雨后泥泞难行,最终找到了牛群踏过的痕迹,才沿着深深浅浅的牛蹄印勉强穿行于林中,往返不到1公里的路,他们花了近1个小时。
尽管每次调查之前都会针对地形、天气等提前准备,但野外的未知性是最大挑战,考验着团队随机应变的能力。
但黄河清却坚定着一个信念,无论环境如何改变,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始终不变。
心中的日月
虽然经历丰富,但黄河清是个不折不扣的“90后”博士。在向秋洁的眼里,黄河清是个接地气的“奇异”博士。
生活中,多才多艺;工作上,专业上进,团队氛围十分轻松融洽。“尤其是他对大自然保护和生物多样性的专注与执着,让我们很是钦佩。”向秋洁说,他们能看到黄河清眼里的光和心中的爱。
从2018年博士毕业后来到重庆环科院,黄河清几乎把重庆的自然保护区走了个遍。迄今为止,重庆已建立218个自然保护地,通过对生态系统和物种资源的就地保护,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和典型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保护率均达到90%以上,保护成效显著。
在黄河清及团队的努力下,目前重庆市生态环境局已在大巴山、武陵山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三峡库区水土保持重点生态功能区初步建成了以“综合观测站+固定观测点”模式的观测网络,并开展常态化观测;同时通过县域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记录野生动植物4000余种,制作各类动植物标本1000余件,其中包括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林麝、梅花鹿、大灵猫、小灵猫等高清影像资料,发现了两栖类的全球新物种,多种重庆市新纪录种,进一步丰富了重庆的生物多样性现状,这也和重庆坚持生态文明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息息相关。
绿野之中,一捧清泉,黄河清的思绪又回到了这清幽之间。闭上眼,鸟鸣虫响,泥土芳香,他希望这样的“交响曲”能循环播放,更希望山水皆有“灵”,万物共生长。
(余常海/文 耿骏宇/图)
重庆市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内,工作人员正在对采集到的标本进行详细分辨。
黄河清在森林里安装观测设备,目前重庆已在大巴山、武陵山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搭建观测网络,开展常态化观测。
黄河清、黄茜、向秋洁三名队员正在野外布设马氏网。
黄茜和向秋洁同毕业于西南大学,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倾注了心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