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政协报数字报纸

国内统一刊号:CN50-0064
微信公众平台:CQZXB999
2022年06月02日
按日期搜索
12 2014
 
 
 
 

重庆政协报

重庆政协报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乡村振兴进行时 激活沉睡资源 “三变”造福村庄

版面翻页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乡村振兴进行时
04
激活沉睡资源 “三变”造福村庄

—— 璧山区正兴镇沙塝村河堰村的蜕变之路

□ 本报记者 秦杰/文 王加喜/图

5月14日,周末。这天,璧山区正兴镇沙塝村民宿——花田牧歌生态园又迎来了一批客人。这些城里来的人,会在这里赏花、抓鱼、捡鸡蛋、搭帐篷、听蛙鸣……经营花田牧歌生态园的重庆诚沁森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邱远梅说:“现在每个周末都要接待上百人,且要提前预定,否则还接待不了。”

正兴镇沙塝村党总支书记罗泽洪接过话头:“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过去的沙塝村是一个“空壳村”,村里90%的青壮年都选择外出务工挣钱;不少土地撂荒、农房闲置,资源浪费严重,更没有挣钱的项目,大家对全村未来的发展也没有多少盼头。

变化始于2018年。正兴镇党委书记罗东介绍,镇里陆续开始在区位优势较好的沙塝村、河堰村进行试点,推进 “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目的是唤醒“沉睡”的资源,以促进全镇发展产业,振兴乡村。

罗东接着说,这期间,区里也采取了不少措施帮助正兴镇,如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在产业提质升级、基础设施完善、农村人居环境改善、乡村旅游扶持等多方面给予支持,以助推全镇改善群众生活环境,提升乡村颜值,为全镇发展产业创造条件。

4年多过去了,如今两个试点村产业发展起来了,村集体经济逐渐壮大,农民增收也有了保障,曾经的“空壳村”有了新图景。近日,记者先后走进沙塝村、河堰村,实地打探两村在推进“三变”改革后发生的变化,以及变化过程中总结的有益经验。

凝聚发展共识 走出“三变”改革第一步

“真的没想到,村里的山坡坡、水凼凼经改造后,都成了城里人喜欢的好地方。”在沙塝村,该村5组村民宋伟讲了这几年他家的变化,他用4亩土地、1间农房入股花田牧歌生态园民宿项目,每年保底分红就有5400元。“我家1亩多土地,分红没那么多,但是在花田牧歌生态园务工每月能收入2500元。”该组另一村民唐国珍也对现在的变化很高兴。

罗泽洪回忆道,“三变”改革推行之初曾阻力重重。一方面,村集体经济几乎为零,村民对村里没有信心,怕投入了没人管、管不好;另一方面,村民对用土地等入股发展产业、享受分红等新生事物不了解,不知道该如何决定。

面对困难该怎么办?如何提振村民的信心?正兴镇党委决定走党建引领的路子,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两个试点村一边组织召开村“两委”会、党员大会、村民代表会议和村民会议,讲政策、做动员,以争取大家的理解,共同推进改革;一边组织党员到该区乡村振兴做得较好的村去参观学习,拓宽发展思路;并发动公道正派、对党忠诚、一心为民、善于抓产业促发展、群众工作能力强的党员发挥带头示范作用。

在广泛听取相关方面意见建议的基础上,各方达成了共识,并拟定了“三变”改革实施方案,走出了“三变”改革的第一步。

坚持规划先行 让乡村产业旺起来

“遇见天河”生态农庄是河堰村“两委”班子规划的首批产业项目之一。该农庄紧临天河水库,风景宜人,四季有水果可采摘,有特色民宿可入住,有深加工农产品可购买,有特色乡野活动可参与,很受游客青睐。

对项目的选择,河堰村党总支书记林平有以下几方面考虑:一是生态农产品和乡村休闲旅游有市场需求;二是村里本身有愿带头发展的企业;三是村里有林地、水域等可供开展此类项目的资源;四是能让农民把自己手头闲置的土地房屋等资源用起来,实现增收;五是这样的项目见效快、可复制,有示范性,风险低、可持续,成功率较高,有利于增强各方发展产业的信心。

在产业发展中,他们采取了规划先行的措施。

据罗东介绍,在规划前期,镇里邀请了西南大学的教授和区农业农村委的专家到村实地考察调研,针对光、热、水、空气、土壤等进行全方位检测分析。专家们根据两个村的实际情况,分别为他们规划了四季果园采摘项目、休闲民宿项目、游乐场项目、龙家河沿岸项目、研学基地项目、劳动力合作社项目等。

项目规划好后,资金从何而来?“单靠政府投入来发展产业显然不够,可持续性也不强。”罗东说,要用好用活产业发展资金,就得提高资金使用率,以市场导向的价值追求来解决发展资金难的问题。

据了解,两个试点村积极探索财政资金“拨改投”机制,整合各级财政资金投入项目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同时按股份比例分享收益,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变“一次性”投入为“持续性”增收,形成集体经济稳定增收长效机制;村集体把自有资金折资入股,与公司合股联营开发项目;广泛征集社会资金投入,如引进本村在外办企业的民营企业家回村发展等;通过集体经济组织将土地、河道、山坪塘等资源折资入股等。

沙塝村“本草传说”家庭农场是该镇另一个成功的例子。该农场走的是中医药养生文化为主题的路子,既满足游客“吃住玩乐购”的乡村休闲旅游需求,同时还特别突出了中医药养生这一新兴需求,很受游客欢迎。

随着两个试点村的产业项目越做越多,效益越来越好,村民们的信心也越来越足,拿出越来越多的闲置土地和房屋等投入项目中,当股东分红。不仅如此,一些原来在外地发展的壮劳力开始返乡,回到村里的企业打工。此外,其他村的不少村民也前往沙塝村、河堰村打工挣钱。

“我的工作就是为游客服务,现在每个月工资3000元,受游客表扬还有额外的奖金。”说起在“遇见天河”生态农庄的工作,村民李永会由衷地开心。她感慨,没想到在家乡工作这么好,“一方面,村里到处都建得很漂亮,工作环境好;另一方面,通过职业技能培训,工作能力提高了,待遇也在逐步变好。”

坚持以民为本 让百姓脸上笑容多起来

通过“三变”改革,如今沙塝村、河堰村的村民,不仅是农民,也是产业基地的工人,还是股东,与产业链牢牢联结在一起。

“产业发展好了,管理监督好才能产生效益。”罗东介绍,在多方取经、反复商讨的基础上,两个试点村决定采用企业运行机制来破解管理监督难的问题。在解决人才问题方面,注重对村干部、种养殖大户、本土人才等进行综合素质和管理监督能力的培养。同时加强人才引进,充分发挥其专业特长和管理能力。在解决制度问题方面,村里建立健全管理监督制度体系,切实保证入股村民、参与农户和村集体的利益,充分调动各方主体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自从成为‘股民’,我们一家都不用去外地务工了。”河堰村村民林华福和妻子都是股权投资人,同时也在“遇见天河”生态农庄打零工。去年,在收获底薪、土地股金和项目绩效后,林华福家收入达到了6万元。

“基在农业、惠在农村、利在农民”,罗东表示,农民是农业农村发展的主体,在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中,沙塝村、河堰村通过挑选村民代表全程监督、所有事宜合同化等方式兼顾各方利益,建立联结紧密的利益分配机制,鼓励市场经营主体与农民建立生产订单合同、农户以土地经营权入股分红等利益联结方式,使各方合理分享产业融合发展红利。同时,将收益透明化,将分红规则全部写入合同,实现村集体、村民、村民股东参与管理监督的经常化、制度化和规范化。村民因此有了动力,产业融合推进加快。

荒山荒地变成了“生金之地”,百姓的“囊中羞涩”变成了“盆满钵满”,有限的帮扶资金变成了持续再生的“启动资金”。

在“三变改革”过程中,沙塝村和河堰村坚持党建引领,切实破解组织领导、产业发展、资金筹集、管理监督、利益分配等五大难题,探索出一条农村“三变”改革发展的可行之路。

如今两个试点村通过“三变”改革,土地活了,乡村美了,村民富了,集体强了,人居环境进一步得到改善,幸福指数逐渐提高。截至目前,沙塝村集体经济组织年固定增收约19.8万元,入股村民每户年增收约2802元;河堰村集体经济组织年固定增收约23万元,入股村民每户年增收约3035元。

“两个试点村的实践证明‘三变’改革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罗东表示,在取得阶段性成果后,今年正兴镇将市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大面坡村也作为试点对象。下一步,将努力把试点工作抓细抓实,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积极探索新渠道新方向,适时调整产业发展结构,形成以点带面的良好态势,为全镇经济发展、群众致富增收创造条件,为全力打造主城都市区“迎客厅”贡献正兴之力。

沙塝村 “本草传说”内的钓鱼基地

沙塝村花田牧歌生态园

河堰村党建引领宣传栏

美丽如画的河堰村村居

河堰村“遇见天河”生态农庄,母亲带着孩子体验摘桑葚

录入:徐影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重庆市委员会 地 址:重庆市渝北区红锦大道68号 邮 编:401147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