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秦 杰
今 年 全 国 两 会 期 间 ,习 近 平 总书记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五 次会议的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 障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在谈到粮食 安全问题时指出,“要树立大食物观, 从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出发, 掌握人民群众食物结构变化趋势,在 确保粮食供给的同时,保障肉类、蔬 菜、水果、水产品等各类食物有效供 给,缺了哪样也不行。”这让市政协委 员、重庆市畜牧科学院动物营养研究 所所长杨飞云深感重任在肩。
近日,本报记者就如何扛牢粮 食安全政治责任采访了杨飞云。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解决 吃饭问题,根本出路在科技”,请问 你是如何理解的?
杨飞云:畜牧业是我国食物安 全的基础产业和战略产业,也是农 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 。但我国畜 牧养殖面临着优良种质资源缺乏、 人畜争粮矛盾日益突出、养殖效率 不高 、环境约束趋紧等突出问题 。 要解决这些问题,根本出路在于加 强科技创新,对我国优质畜禽品种 资源保护与新品种(系)培育、新型 饲料资源开发利用、智能化养殖装 备与环境调控、养殖废弃物资源化 利用等方面,重点开展解决“卡脖 子”难题的技术攻关,为我国畜禽产 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源头供 给,充分满足人民群众对多元化畜 禽产品的消费需求。
记者:作为一名畜牧科技工作 者,你是怎样践行“提高农业综合生 产能力,确保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有 效供给”的?
杨飞云:作为重庆市畜牧科学 院动物营养研究所所长,我带领科 技人员紧紧围绕国家战略和畜牧产 业发展需求,重点开展畜禽营养需 要、饲料资源开发、健康养殖等方面 的研究工作。“十二五”以来,我带队 承担了国家与省部级科研项目 50 余项,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一是 研究提出了荣昌猪营养需要标准, 制定并颁布了国家标准《猪营养需 要》,结束了长期参考美国国家研究 理事会制定标准的历史;二是研发 出饲用抗生素替代品腺苷七肽产业 化关键技术,产品安全无残留,应用 前景良好,入选 2022年重庆市引领 性技术;三是开发出薯渣、柑橘渣等 新型固态发酵饲料产品,提高了非 粮资源饲料化率;四是开发了猪只个体识别技术与智能耳标,为生猪 健康状态智能辨识提供了技术支 撑;五是开发出微酸性电解水消毒、 光催化纳米除臭等猪舍空气质量调 控技术,减少空气污染物排放浓度, 提升生猪健康福利化水平 。研究成 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项,省 部级一等奖 2项,国家发明专利授 权 15件,制定并颁布标准 5项。
未来,我们研究所计划围绕畜 禽高效养殖技术需求,重点开展畜 禽精准营养供给、玉米豆粕减量替 代新型饲料资源开发、免疫调节肽 等饲用抗生素替代新产品创制、智 能养殖技术装备等关键核心技术创 新,推动畜禽养殖业高质量发展。
记者:对于推动畜禽养殖业高 质量发展,你有哪些建议?
杨飞云:一是稳步推进种质资 源开发利用与创新,推动畜禽种业 科技自立自强 。加强优良地方畜禽 品种保护力度,攻克基因编辑育种 技术,挖掘优势性状基因,培育抗病 性强、环境适应力强、肉质风味好、 繁殖性能高、有市场综合竞争力的 优质华系猪新品系和配套系,健全 畜禽良种推广体系,实现种业科技 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
二是突破畜禽养殖关键核心技 术,提高饲料转化效率,降低肉蛋奶 生产成本,促进绿色可持续发展 。 加强新型蛋白、能量饲料资源开发, 提高工业农业加工副产物饲料化 率,降低豆粕玉米用量,减少进口依 赖度;加强饲料桑、构树等新型木本 植物丰产、加工贮藏关键技术研究, 创制机械化收割装备;加强畜禽智 能化养殖装备研发,建立清洁化养 殖技术体系;建立土地种养承载与 畜禽排泄物消纳能力的匹配关系, 提出不同生态区域的适宜养殖规模 和养殖模式。
三是加强成果推广应用力度。 政府引导科研院校转化科研成果, 制定技术规程和手册,建立完善推 广应用体系,让大型饲料企业、养殖 企业尽快将科技成果转化为应用, 加强科研成果应用技术人员培训, 逐步将非粮饲料专用收割、加工、贮 藏、饲喂等机械装备纳入购置补贴 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