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已经过去近一年。这一年来,“双减”政策在我市落地效果如何,还有哪些方面需要进一步调整?
“落实‘双减’政策以来,我市校外培训机构得到有效治理,学校课后服务全面实施,学生的校外培训负担和作业负担得到有效缓解。”市政协委员、西南大学教育学部学前教育学院院长李静发现,“双减”政策落地后在减轻学生课业、校外培训压力上效果明显,但因课后延时服务、教学任务调整等,出现了教师工作时间延长、工作量增大、备课时间减少、工作压力增大等问题。
市政协民盟界别在调研中发现,当前“家校社”协同不足、沟通模式单一,家长对孩子在校学习情况不够了解等因素都让家长的焦虑情绪较为明显。
建议一:四方合作壮大师资力量
针对因课后延时服务导致教师工作负担加重的问题,李静建议形成由政府牵头、中小学组织实施、高校协作、社会参与的“GSUS”四方合作服务模式。在此模式下,中小学校可与师范院校或具备教育学科优势的综合性大学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利用本科生、研究生实践教学培养环节,将实习师范生充实到中小学课后服务师资队伍中去,既能减轻教师工作负担,也能锻炼提升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
除此之外,市政协民盟界别建议由各区县组建教师心理健康中心,招聘心理健康专业人士,定期对各校教师开展心理咨询和培训,及时疏导、化解教师在工作、学习、生活中的压力。
建议二:科学界定课后服务内容
“我认为应科学界定课后服务内容。”市政协委员、西南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教授张志辽建议,课后服务内容应注重于孩子的素质培养,在此时间段,尽量减少学科内容讲授、作业辅导和作业讲评等内容。
市政协委员、重庆树人凤天小学校长刘红斌则建议,学校可因地制宜,建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课后服务课程,邀请作家、民间艺人、非遗传承人等走进校园,开设体育、艺术、劳动、红色文化等课程,拓展学生视野。
建议三:“家校社”合作打破教育焦虑
当前,家长的教育焦虑一方面来自社会上长久形成的“成绩至上”观念,另一方面则是因家校之间缺乏及时、高效的沟通渠道,家长无法有效掌握孩子在校学习情况。
为此,李静建议设立家庭教育信息化共享服务平台,成立家庭教育指导机构,在社区、幼儿园和学校建立由政府督导、专业人员(经过培训认证的高校研究人员、家庭教育指导师等)参与、多方联动的“家长学校”,从而建立起健全的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机制,为家庭教育提供有力支持,缓解家长不必要的教育焦虑。
为加深家长对孩子在校学习情况的了解,市政协民盟界别建议引导学校通过家长委员会、家长开放日、家长论坛、家长互助中心等平台,鼓励家长积极参与对学校课后服务的监督和评价,完善“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努力开创家庭教育工作新局面。
“让家长树立正确的成才观、教育观和作业观是逐步消除‘内卷’,营造公平环境的重要方式。”刘红斌建议以政府为主导,通过电视、报纸、多媒体、户外广告等形式,加强关于“双减”政策和学校延时服务的正面宣传,缓解家长焦虑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