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我市成为中西部唯一入选全国首批工业设计特色类示范城市名录的城市。今年初《重庆市创建“设计之都”行动方案》出台。“设计之都”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4年创立的“全球创意城市网络”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全国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重庆产业门类齐全,产业基础扎实,如何以工业设计特色类示范城市为基础,助推创建“设计之都”目标的实现?多位委员和市工商联界别都积极关注,从人才培养、产业布局等方面建言献策。
打造人才第一竞争力
在7月底举办的2022中国制造业设计大会暨悦来国际设计论坛上,多位设计行业人士表示,随着工业产品创意设计价值凸显,工业设计能力的高低已经成为供应链、创新链、价值链重构的核心环节。
工业设计作为重庆创建“设计之都”的重点,其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素质的人才资源。当前,重庆已在全国率先建立起工业设计专业完整的职称评价体系,并开通了工业设计专业职称跨省申报通道,破解了设计人才异地评价难的行业壁垒。
但在对我市多所高校、职业院校调研后,市政协委员、沙坪坝区政协副主席钟代笛发现,虽然我市拥有若干具备工业设计高端人才培养能力的高校,但从全国范围来看,并不是工业设计人才培养的高地,“我市工业设计产业在人才培养体系上还需要继续发力,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的人才队伍。”
为此,钟代笛建议用好市外资源、广联贤才,充分利用“工业设计专业职称跨省申报通道”,掌握域外工业设计人才信息,建立跨域人才库,丰富我市的设计人才资源。同时,他也立足本市人才培养,建议成立国内首家工业设计领域的专门职业院校,为分享国内工业设计行业高质量发展红利进行提前布局,在重庆构建一个立体化多层次的工业设计人才培养体系,在新赛道上取得先发优势。
错位发展“1+N”产业布局
“当前我市正处在区域发展格局优化期、发展动能转换加速期、需求结构调整关键时期,申报联合国‘设计之都’,对传统工业改造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设计产业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提升都能起到支撑引领作用。”市政协委员、重庆悦来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王菊梦一语道破推动创建“设计之都”的必要性。
但创建“设计之都”,发挥其有效作用,还需要搭建起高质量的产业集聚载体平台。王菊梦在调研中发现,截至去年底,全市已建成10个国家级、101个市级工业设计中心,另有22个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和1个国家工业设计研究院在渝设立分支机构。“但是相对而言,我市目前在聚集区域优势、构建产业生态、培育设计品牌等方面尚存在一些不足。”为此,王菊梦提出建立“1+N”的协同发展产业布局。
“1”即是指以两江新区重庆设计公园为发展工业设计的核心承载地,围绕工业设计领域,建设“工业设计+产业链”的设计人才培训地、设计企业集聚地、设计产品展示地、设计信息发布地、优秀设计策源地;“N”则是指在沙坪坝、渝中、巴南等多个区县园区,分别建设以广告设计、产品设计、建筑设计、智能设计、时尚设计和文化创意等为特色的设计产业集聚区,形成特色鲜明、分工合作、互补共赢的设计产业协同发展新格局。
在市政协五届五次会议上,她也提交了有关推动我市创建“设计之都”的提案,其中关于建立“1+N”协同发展产业布局的建议得到了市级有关部门采纳,并纳入了今年初正式印发的《重庆市创建“设计之都”行动方案》中,为我市创建“设计之都”添薪助力。
夯实创建“设计之都”基础
重庆“设计之都”的创建不仅备受政协委员们的关注,也一直受到相关商会、协会的重视。
重庆市建筑市内设计联合会执行会长朱柏霖曾多次前往已入选联合国“设计之都”的深圳、武汉、上海等城市进行调研,连续4年关注并思考着如何为我市“设计之都”的创建添一份力。
“我们以2017年新晋‘设计之都’武汉为例,成为‘设计之都’后,该市在工程设计、工艺造型设计、创意设计、环境园艺设计等方面都走在了全国前列。”朱柏霖多次向市工商联反映重庆创建联合国“设计之都”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结合有关协会的呼吁以及实际调研,市工商联也看到了相关城市入选联合国“设计之都”后,对当地设计产业高质量发展、城市品牌形象打造、经济增长等各方面都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市工商联围绕创建“设计之都”的构想,建议通过策划实施系列展会活动,建立设计产业集群,打造“设计+”产业发展新模式,并布局建设“重庆设计职业技术学院”专业院校,引入新加坡、意大利DOMUS、德国包豪斯等国家和地区先进设计职业教育模式,培养高素质、应用型设计技术技能创意人才。同时成立以设计教育和传承为主题的“重庆设计产业发展基金会”,搭建年轻设计师学习交流平台,提供公益设计服务,资助设计教育,为重庆设计行业培养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