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其人如何?苏轼评价他:论大道似韩愈,论事似陆贽,记事似司马迁,诗赋似李白。朱熹则认为,欧阳修对儒家思想的理解还不够深入,不具备大师的资格。后世学者承认欧阳修在文学、史学方面的成就,对他在政治方面的表现则多有批评。
1955年,法国史学家白乐日倡导发起了国际协作研究宋史计划,刘子健先生参与并完成了范仲淹和王安石两位大家的写作。他发现,在北宋庆历新政和熙宁变法之间很多重要历史节点上都出现了欧阳修的身影,一直以来却被宋史学界所忽视。刘子健先生遂决意创作《欧阳修:十一世纪的新儒家》一书。
近日读完此书,颇有感悟。它以散文化的语言,为读者勾勒出了欧阳修的仕宦与治学生涯。印象较为深刻的,是经由他提携举荐的士人群体承继他的文学思想和政治人格,在相互呼应、共同扶持中屡黜而不悔,历经磨难而始终不渝,从而深刻影响了北宋政局的演变。
或许是因为三次科考才高中进士,欧阳修深深理解天下学子的求学科考之路,所以他外出时会随身携带数十张空白拜帖。每当听到某人备受赞誉,就会打听此人的住址,递交拜帖,然后前去拜访。欧阳修求贤若渴,帮助了整整一代年轻才子,苏轼、曾巩、王安石、包拯、司马光等都因为欧阳修的力荐脱颖而出,名扬四海。
秦观曾这样评价欧阳修对年轻学子的影响力:“惟我文忠,一世之师。”在他举荐的学子中,司马光、吕公著作为旧党领袖位居宰辅,司马光更是历时十九年编纂完成光辉的史学巨著《资治通鉴》;苏轼、苏辙从政出彩;王安石、吕惠卿作为新法主导者,政治分量举足轻重。政见相同、身份相似的学子获得欧阳修的举荐,那些因政见不同甚至中伤欧阳修但确有才华之人,欧阳修也能做到公而忘私,鼎力推荐。
纵观欧阳修一生,他始终心怀国家大义,虽偶被云翳遮蔽,终究是宋代思想天空中一颗闪耀的启明星。
(作者系市政协委员、重庆出版集团总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