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我荣幸成为政协重庆市第三届委员,界别是(高等)教育。写提案、提建议,这些对于我来说都是陌生的、全新的。市政协三届一次会议召开,我带着几分荣耀和忐忑去委员驻地东方花苑宾馆报到。打开名册,看到上面的人几乎都是各领域的专家,有重庆教委副主任、西南大学副校长、重庆大学副书记……在这些专家中,除了我曾经工作过8年的西南大学宋乃庆副校长和黄顺康教授,其他的都不认识。我突然意识到,这一组中年龄最小的我,何其幸运有这样的机会去聆听他们议政建言。我需要学的东西将会很多。
下午小组讨论,刚踏进会议室,几位年长的学者专家都把目光投到我身上。一位长者热情招呼怯生的我:“小伙子,坐我旁边。第一次参加政协全会吧!”我坐下来后,他又跟我讲“别担心,你多看多听,再琢磨,多交友”“平时多熟悉理论政策,读懂政府文件”……高校组的座位上没有座签,我不知道他是哪所大学的教授。可年长的他一番温暖的话语让我瞬间放松下来。过了一会儿,宋乃庆副校长走进来,见到此景,风趣地说:“小程呀,这可是院士给你上政协履职课呀!”这时我才知道,给我传授经验的是重庆大学孙才新院士。
这些业有所长的专家们是如何履职发言的呢?两天后讨论市政府工作报告让我打开了眼界。记得报告里面有涉及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具体建设数量和加快建设长江上游地区教育人才高地建设的内容。我们高教组,话筒轮着转,转到谁谁发言。轮到孙院士,他既从细处着手讲申办一个重点实验室通常需要多少人力物力、多少费用、资金从哪来,又从国家中长远规划上讲哪些学科有希望列入“菜单”,重庆高校与全国其他省市相比,未来竞争有哪些优劣。孙院士发言,简洁明快,直面问题,他讲了许多实话真话,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我突然想起第一天他讲的“多学理论、多学政府文件”的教诲,这些可谓孙院士参政议政的良言真传。没有理论、没有跨学科知识储备、没有深入的调研,如何能梳理清复杂问题?那样,议政只会放空炮,建言难有操作性。
第一次参会让我渐渐懂得,人民政协是各方人才聚集地,也是彼此学习、相互交流的议政高地。从那以后,这15年里,平时专委会有活动,只要时间不冲突,我会尽力参加。委员责任感就是在参与、交流、学习中逐渐培养起来的。
聆听高教组长者们的发言长了不少见识,在学习和鼓励中胆子也大了起来。我记得讨论“两高”报告前,黄顺康教授鼓励我大胆发言。我从报告的用词严谨、结构布局、法院和检察院自身队伍建设三方面谈了自己的意见。我清晰记得发完言,孙院士、宋校长、后勤工程学院周庆忠教授都夸了我。周庆忠教授是三届老委员,他会下还结合自己一个关于环境保护的提案,告诉我怎么与提案办理部门沟通,面授他的经验。
第二年,市政协三届二次会议上没见孙老师的身影,重庆大学的老师告诉我们孙老师生病了。市政协三届三次会议孙老师来参会,我们都为他身体好转而高兴。但怎么也没料到,这是我最后一次见他。
一届政协委员,一生政协情缘。十五年的政协生涯,让我的眼光不再局限于课堂,而是带着政治热情去思考国事、协商议事。感恩帮助过我的每一位委员,他们的鼓励是我不断进步的动力。
(作者系市政协委员、西南政法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