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政协报数字报纸

国内统一刊号:CN50-0064
微信公众平台:CQZXB999
2022年09月20日
按日期搜索
12 2014
 
 
 
 

重庆政协报

重庆政协报视野 红岩之火永不灭 云上恒合是故乡 诗话茉莉 外婆的叮咛 《小先生》:以爱点亮乡村教育的星空 秋歌

版面翻页
视野
03

红岩之火永不灭

——回顾生活中的“红岩”衍生品

□ 作者 戴伶

对于红岩精神的理解,有人通过读《红岩》小说,有人通过看《烈火中永生》,还有的是通过来到重庆参观红岩村、红岩革命纪念馆等。红岩精神作为老一辈革命家战斗意志的体现,其思想具有极强的生命力,成为了艺术创作的重要源泉,一度被衍生拓展,植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艺术创作的题材

中共中央南方局在危局困局中开拓,以极大的勇气和决心开辟出了一条救亡图存的新战线,完成了党和人民赋予的重要历史使命。如此波澜壮阔的历史,也成了艺术创作的重要题材。

画家钱松喦计划根据中国共产党在红岩村的革命事迹,创作一幅国画作品《红岩》。为了创作《红岩》,1960年,钱松喦到达重庆红岩村进行写生。他决定以红岩革命纪念馆为主体内容进行创作。

起初,钱松喦根据红岩村真实面貌画了一张草图,但是他发现黄葛树占据了三分之二的画面,无法真正体现出画作中的革命精神。于是他开始调整,把黄葛树比例缩小,把芭蕉用白描简单勾勒,大面积使用朱砂,以这种大红色的效果来表现红岩村所蕴含的革命精神,深化红色革命的主题。

经过反复推敲,钱松喦用了3年的时间,在几十张画稿的基础上,终于完成了国画《红岩》。画中,大面积的红色岩石,由纵横相间、长短不一的线条构成。岩石中间用白描手法描绘了一条蜿蜒小路,象征着革命道路虽然曲折,但终究会获得胜利。小路的上方是墨色较深的黄葛树,它们高耸挺拔,郁郁葱葱,象征坚贞的革命气节。而黄葛树旁边是当时的红岩革命纪念馆,是整幅画作的核心,起到了点题的作用。

在艺术表达上,整体画作在现实主义创作思想的基础上增加了浪漫主义手法,既做到了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也符合钱松喦所追求的“朴素、雅静、明朗、健康”的格调。这件作品的难度是大片红色的处理,经过反复调染,才让画面的红色润泽有力。

杂志的文学启蒙

《红岩》杂志是红岩精神较早的宣导者,从1951年创刊至今,刊发作品近8000万字。历经70年风雨,从停办到复刊,《红岩》杂志一路披荆斩棘。

在创刊初期,郭沫若、沙汀、艾芜、徐迟等作家纷纷在《红岩》发表诗文,成就名篇佳作和文学经典。1954年4月,《红岩》(当时的《西南文艺》)发表了彭荆风的处女作《当芦笙吹响的时候》,1957年电影文学剧本《芦笙恋歌》又于《红岩》以三期连载形式发表,1958年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成电影《芦笙恋歌》。1958年《红岩》发表了高缨的短篇小说《达吉和她的父亲》。小说后被峨眉电影制片厂和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成同名电影,成为经典。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是《红岩》的一个辉煌时期。其中,周克芹的长篇小说《许茂和他的女儿们》获首届茅盾文学奖,王群生的短篇小说《彩色的夜》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张昆华的《蓝色的象鼻湖》、沈石溪的动物系列小说《热带雨林狩猎笔记》获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另外,许多作品被改编成影视和戏剧。黄济人的长篇小说《重庆谈判》改编的同名电影,李一清的中篇小说《山杠爷》改编的电影《被告山杠爷》,分别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全国电影“百花奖”“金鸡奖”和“华表奖”;况浩文的《在茫茫的夜色后面》(又名《一双绣花鞋》)改编成电影《雾都茫茫》,并先后两次改编拍摄成电视连续剧等。

在70余年的出版过程中,《红岩》推出了大批卓有成就的作家和诗人,成为了很多文学爱好者的启蒙杂志。

笔记本记下的理想

红岩的衍生品品类繁多,其中笔记本使用范围最广。像上世纪60年代初的长篇小说《红岩》一样,那些夹绘在日记本里的精美木刻版画和一些红岩英雄形象,影响了几代人。

比较早的《红岩》日记本,可以追溯到1962年10月。重庆市精装印刷生产社出品了大红色漆布硬皮封面的笔记本,封面的右上角是巍巍红岩和一棵迎风屹立的参天松树,左下方是黄色的“红岩”字样,扉页是叶挺的《囚歌》,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里面多数是由著名版画家吴凡、李少言、李焕民、牛文等创作的《血债!》《江雪琴上华蓥山》《战斗的渴望》《魔窟白公馆》《小萝卜头》《红色的岩石》《胜利》等21幅黑白木刻版画作品。黑白线条将革命者坚毅的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生动地再现了革命者不屈的抗争,给人们留下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和强烈的震憾,并时刻提醒着后来人:永怀革命理想,勿忘革命先烈。

记忆中的生活品牌

在对红岩品牌的利用上,红岩汽车和红岩墨水是最好的例子。

上世纪六十年代中后期,我国为解决军用车辆的问题,决定在国内规划建设军用车辆工厂。1965年,重庆双桥的阵阵炮声唤醒了中国军用车辆的曙光。新中国第一个军用汽车制造基地:四川汽车制造厂正式开工建设。随后,川汽厂引进法国贝利埃军用车辆技术开发的中国第一代高通过性军用汽车——红岩CQ260型,改进型红岩CQ261型正式开始量产。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初,是红岩军车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上及时提供后勤保障,为解放军立下了汗马功劳。正因如此,1987年,解放军在中越边境立下了一块用繁体字书写的“红岩神炮”石碑,以纪念这台车在战场的卓越表现。

陪伴无数重庆人度过学生时代的红岩墨水,曾红极一时,一度在全国有不小的市场,川渝地区更是首屈一指。

成立于1954年6月1日的红岩墨水厂,早年生产的红岩墨水有4 种:蓝黑、碳素、纯蓝和红墨水,学生常用蓝黑和纯蓝,老师批改作业则用红墨水。

2000年以后,随着中性笔及其笔芯登陆文具市场,使用钢笔的人越来越少,红岩墨水逐步淡出了重庆人的视野,但属于红岩墨水的记忆,却难以磨灭。

录入:徐影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重庆市委员会 地 址:重庆市渝北区红锦大道68号 邮 编:401147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