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协聚焦“加强我市精神卫生体系建设”开展界别协商侧记
随着人们工作节奏加快、生活压力加大,我国精神疾病发病率不断攀升。如何满足人民群众心理健康服务需求,不断提高我市精神卫生服务能力?9月20日,市政协副主席吴刚率市政协教科卫体委部分委员前往市精神卫生中心、渝北区龙山街道心理服务中心调研,由此拉开了“加强我市精神卫生体系建设”界别协商活动的序幕。
通过实地走访和听取情况介绍,委员们了解到,近年来,全市精神卫生工作在构建服务网络,全方位满足群众就医需求;整合优势资源,全面提升精神卫生诊疗能力;聚焦社会心理,关注全生命周期心理健康等多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也存在医保资金保障不足、专业人才紧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不够健全等问题。
协商座谈中,医卫、教育等界别委员纷纷结合自身专业实践,现场“把脉开方”。
市政协委员、重医附一院副院长张丹认为,在加强各级精神疾病专科医院建设的同时,可加大投入和政策倾斜,加强综合医院精神心理专科建设,持续强化基层医疗机构精神卫生服务能力。她还建议,充分调动高等院校教育资源,加大精神医学人才培养力度,为我市精神卫生服务体系发展奠定基础。
“我市应充分发挥重庆脑科学研究学术优势,配套推进旨在提升精神卫生救治科技能力的临床和基础科研项目。”市政协委员、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冯华建议,要积极对接国家脑计划,着重解决自闭症、抑郁症、痴呆症等重大、高发、高心因性致残精神卫生障碍的研究和防治。
在市政协常委、西南大学教育学部学前教育学院院长李静看来,加强对精神疾病的预防是精神卫生体系建设非常重要的一环。她建议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高校必修课程,同时建立健全医校结合的危机干预机制,以积极精神病学为指导,加大对社会公众精神卫生科学知识的宣传教育力度。
市政协常委、市政协教科卫体委副主任王平对此深有同感。“围绕预防、救治、康复三个环节协同发力,推动全市精神卫生事业高质量发展。”他强调,要建立早发现、早介入、早疏导的社会心理帮扶救助体系,完善多方参与、分类救治、多措并举等救治体系,积极引导和支持康复患者参与社会生活。
现场聆听了委员们的意见建议,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李畔表示“很受用”。他说,今年市委深改委医改专项小组下发了《关于加强精神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通知》,明确提出加强体系建设,使全市精神卫生服务体系更加健全。下一步,市卫生健康委将联合相关部门,在加强精神卫生专业机构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加大患者保障水平、加强社区康复体系建设、完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等方面持续用力,积极推动全市精神卫生体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