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是重庆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的关键词。
近年来,重庆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围绕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加快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目标,强化上游意识、担起上游责任,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不断提升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水平,让绿色成为巴渝大地最生动的底色。
“四山”重焕新生
“没想到,以前如同一个个伤疤的矿坑,如今竟变成了风景秀丽的矿山公园……”今年4月,渝北区政协联络委组织委员视察铜锣山矿山公园建设情况时,看着眼前的美景和记忆中的场景形成了巨大反差,委员们惊喜不已。
位于渝北区石船镇的铜锣山矿山公园,曾是中心城区主要的碎石供应基地,因为采矿,这里留下了数十个巨大的矿坑,地表植被、水土破坏严重,原本美丽的景色变得“伤痕累累”。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铜锣山的生态修复,备受社会关注。2018年,随着重庆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国家工程试点获批,铜锣山按下了生态修复“快进键”。
“过去五年,通过深入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铜锣山实现了变‘废’为宝、化‘坑’为园的华丽转身,呈现出集山水画卷、矿坑奇景、田园风光于一体的修复效果,被市民誉为‘重庆小九寨’。去年10月,铜锣山矿山生态修复项目成功入选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生态修复典型案例。”视察中,相关部门的情况介绍更引得委员们连连点赞。
和铜锣山一样,中梁山过去也因过度采矿“很受伤”,密密麻麻的矿坑像难以愈合的伤疤。通过生态修复“疗法”,中梁山再次焕发生机。
中梁山37号矿坑,如今变身为市民流连忘返的樱花园。距离樱花园约300米的中梁山38号矿坑,现在也是一个坡道环绕的小公园。曲折往复的花涧漫步道旁,高大的乔木、低矮的灌木、起伏的草地,让人赏心悦目。一处处色彩丰富、动感活泼的矿坑景观,成为市民踏青“打卡”的热门地。
“中梁山38号矿坑是长期开采石灰岩形成的约2.4万平方米的裸露矿坑。矿坑无法直接栽种植物,九龙坡区通过对辖区内的矿坑和跳磴河‘山水同治’,用河流整治产生的弃土就近回填矿坑。”市规划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区废弃矿坑累计消化各类弃土400多万方,节约资金7300多万元。
据介绍,重庆是全国唯一在大城市开展山水林田湖草国家试点工程的省市,长期存在挖山采矿、过度开发等问题的缙云山、中梁山、铜锣山、明月山“四山”被纳入试点。2019年,重庆出台中心城区“四山”保护提升实施方案,决定通过恢复自然生态、保护历史文化等举措,将“四山”建成“城市绿肺、市民花园”。
山在城中、城在山中的重庆,通过生态修复,展现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画卷。截至目前,我市已生态修复“四山”矿坑200余个,拆除“四山”违法违规建筑复绿面积300余万平方米,治理历史遗留和关闭矿山恢复治理面积995公顷,有力提升了“四山”生态涵养功能,“山青、水秀、林美、田良、湖净、草绿”的“四山”自然环境基本形成。
试点成效大写“优”字
生态修复试点,并非只有“四山”受益,还包括“一岛”“两江”“三谷”,即广阳岛,长江、嘉陵江,中心城区西部槽谷、中部宽谷、东部槽谷。
“试点区域山地—江河生态系统特征明显,山地、江河、森林、田地、湖泊、湿地等约占82%,具有修复治理类型多、样本种类全、典型性强等鲜明特点。”市规划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试点包括7项大工程、58项具体工程、289个子项目,总投资达82亿元。
为高效推进试点,市委、市政府强化统筹,市级相关部门积极参与试点项目建设,试点各区党委政府负总责、部门协调联动、镇街主抓,形成了共同推进试点项目建设的格局。具体而言,就是“一张图”统筹布局、“一盘棋”推动实施、“一个平台”加强监测、“一套制度”保障规范有序、“一批政策”释放改革红利。
“一张图”统筹布局。以实施方案为总框架,依据“一岛两江三谷四山”地貌格局和生态功能特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理念,按照“山为骨、水为脉,林田湖草为肌体”思路,针对试点区山体破坏、植被退化、水土流失等系列强关联性生态问题,统筹规划包括山体修复、地灾防治、水环境治理、国土绿化提升、土地整理、生物多样性保护、地下水监测等58个系统工程试点“一张图”,并与《重庆市乡村振兴战略行动计划》《重庆市城市提升行动计划》等充分对接、协同推进,开展山上山下、地上地下以及流域上下游系统修复、综合治理。
“一盘棋”推动实施。从管理、资金、督促考核等全过程统筹推进。建立市区两级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协调重大问题。充分整合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农业农村、林业等部门专项资金,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形成了国家资金引领、地方财政资金整合、社会资本参与的资金保障渠道。同时,将试点工作纳入重庆市委、市政府对区县经济社会发展考核,市委改革办将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作列入全市重点改革事项,市委、市政府督查室将其作为督察督办重要内容。
“一个平台”加强监测。为实现项目管理的全方位、科学化和精细化,我市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先进技术手段,基于二、三维地图,探索搭建了集数据收集、分析、应用、预警、展示“五位一体”的智慧监管平台,实行全过程管理。同时,开发手机应用程序与监管平台联动,由项目所在区通过定期采集、不定期巡查检查等方式,收集项目进展及现场情况,回传监管平台进行分析研判,动态监管、实时预警。
“一套制度”保障规范有序。建立“1+7”的制度体系:市政府印发工程实施意见,明确试点目标、任务,确定各级责任和保障措施,奠定制度基础。同时,印发项目管理暂行办法等7项配套制度,形成覆盖试点组织决策、项目监管、资金使用等全流程的管理制度体系。
“一批政策”释放改革红利。探索形成一批激励政策,激发参与各方的内生动力。一是将废弃矿坑作为城市建设弃土有偿回收地,同时解决了建筑弃土处理难和废弃矿坑覆土难两个难题,还可将所得收入进一步用作矿山恢复治理资金,实现多重效益。二是拓展地票生态功能,按照“宜耕则耕、宜林则林”原则,推进自然保护区等重要生态功能区建设用地复垦成林地后,形成生态地票,实现价值。三是探索森林面积横向生态补偿机制,促进远郊区县森林资源资产增值,实现以试点一域带全局。四是研究出台历史遗留废弃矿山复垦指标交易办法,依托重庆市农村土地交易所实现指标交易,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矿山生态修复,解决地方政府财政压力。
一记记有力的生态修复“组合拳”,打出了重庆坚决扛起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决心,交出了一份份高质量的试点答卷:
2021年,重庆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国家工程试点入选自然资源部和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联合发布的10个中国特色生态修复典型案例;
《2021重庆市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长江干流重庆段水质为优,20个监测断面水质均为Ⅱ类;2021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326天,其中优146天,良180天;
黛湖生态修复被列为缙云山生态环境综合整治重点项目,通过做好生态迁建的“减法”和陂塘水系的“加法”,重现了“山如璧玉水如黛,云在青天月在松”的生态美景;
跳磴河综合整治项目全面消除河道黑臭水体,两岸新增生态绿化面积44万平方米,草海湾成为亲水野趣网红新地标;
……
“截至2021年底,重庆试点工程圆满完成各项考核任务,以‘优’等评价通过财政部资金绩效评估。”市规划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试点工程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形成了广阳岛、铜锣山、跳蹬河等系列生态名片,直接惠及中心城区近千万市民,人民群众生态环境的获得感、幸福感得到不断增强。
“大手笔”保护三峡腹心
9月10日上午,距离忠县县城约6公里的皇华岛,该县融媒体中心摄影记者赵军忙碌的身影又出现在这里。
“我一直关注皇华岛的生态修复。近年来,通过有效的湿地保护,皇华岛的水质越来越好,植被越来越茂盛,前来栖息的鸟类越来越多。我隔一段时间就要来这里‘打卡’,用镜头记录皇华岛的蝶变。”赵军满怀期待地说,随着三峡库区腹心地带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工程的实施,皇华岛的风景一定会越来越美,成为名副其实的“长江盆景”。
赵军所说的三峡库区腹心地带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工程,是我市前不久获批的又一项“国”字号生态修复工程项目。
据了解,该项目由市规划自然资源局、市财政局、市生态环境局共同申报,计划总投资55.38亿元,用3年时间系统推进三峡库区腹心地带上中下游、山上山下、左右岸、干支流综合治理与系统修复。
“该项目跨越万州、涪陵、丰都、忠县、云阳、石柱6个沿江区县,共划定8个修复单元,统筹部署9项重大工程,54个子项目。根据项目区生态本底和地形地貌特征,分为上游、中游和下游3个分区。”市规划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在项目区上游,长江左岸滨江区域以低山地貌为主,主要采用坡耕地农田径流拦截与再利用、农药化肥减量控害、土地平整、低效林改造等措施,防控面源污染,改善石漠化状况。
在项目区中游,左岸为宽缓农业区,右岸为山体屏障区,主要采用土地平整、雨污管网改造、林业病虫害防治、生态隔离带建设、库岸整治等措施,防控面源污染,增强岸线缓冲功能,提升消落区生态功能。
在项目区下游,以中山地貌为主,长江两侧山体高耸,主要采用封禁治理、保土耕作、国土绿化提升、矿山生态修复等措施,巩固山体水源涵养功能,提升区域水土保持能力。
“实施三峡库区腹心地带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工程,是实现三峡库区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的关键一环,也是推动三峡库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优先选项。”市规划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详细介绍了该项目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十三五”期间,重庆和湖北分别在三峡库区库尾、库首实施了山水林田湖草国家试点工程。一体化保护修复工程项目区处于中间区段,地貌由低山向中山过渡,沿江宽缓地带农业耕作集中,是库区水土流失与面源污染问题最突出的区域,亟需开展一体化保护修复,协同上下游试点成效,确保三峡水库稳定高效发挥功能。
项目区内,长江干流338公里横贯全域,38条一级支流呈树枝状分布,共有574条大小河流。顺江而下,项目区地形从低山向中山过渡,山体屏障森林带状分布,秋沙鸭、红脚隼、红脚锦鸡、白鹤等珍稀孑遗物种众多,沱、岛、半岛、湿地、湾等特色资源十分丰富。
此外,项目区内还有皇华岛、石宝寨等历史文化遗产,总人口超过480万人。江城、江镇、江村、江景交相辉映,历史人文底蕴厚重。区域内人与自然交互作用强烈,亟需开展生态保护修复。
“久久为功推进三峡库区腹心地带生态保护修复,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市规划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将针对性解决三峡库区腹心地带水土流失、面源污染、石漠化及消落区生态功能退化等问题,保护好皇华岛、石宝寨、独珠半岛等生态资源和历史文化遗产;也将进一步降低区域内项目水土流失率,提升区域水土保持和水源涵养能力;有效治理面源污染,保障长江干流Ⅱ类水质稳定达标,持续推动项目区水生态安全稳定;提高特色农产品、历史人文资源等生态产品的供给能力,推进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切实增强项目区涉及区县人民福祉。 (顺然/文 市规划自然资源局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