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健全完善委员联系界别群众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二十大报告中提出,要“完善人民政协民主监督和委员联系界别群众制度机制”。界别是人民政协构成的基础,不同的界别代表着不同的社会群体,具有不同特点、不同利益诉求、不同价值取向和不同思维方式。政协委员作为界别的主体,是联系界别群众的桥梁与纽带,对把握界别群众思想动态、反映界别群众呼声诉求、加强界别群众思想引领、广泛凝聚界别群众共识以及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等具有重要作用。
坚持人民政协为人民,为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积极履职尽责,既是政协的优良传统,也是委员应尽的职责与义务。但就当前委员联系界别群众的情况来看,其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健全完善。如对委员联系界别群众的管理制度细化量化不够、可操作性不太强,尚未形成规范化、常态化和机制化。同时,委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未完全充分调动。
目前,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特殊历史时期和向第二个百年目标进军的关键时间节点,中共二十大对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期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目标任务与大政方针进行了高瞻远瞩的科学谋划,提出了一系列新思路、新思想、新战略、新举措,为人民政协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面对中共二十大绘制的宏伟蓝图、确立的奋斗目标、作出的战略部署,加强委员联系界别群众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只有让委员成为界别群众学习贯彻中共二十大精神的宣讲者,成为界别群众了解各级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决策部署的解读者,成为关注界别群众民情、倾听界别群众呼声、收集界别群众民意、反映界别群众诉求的主要载体,才能有效凝聚起界别群众的思想共识、汇集界别群众的智慧力量,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做出更大贡献。因此,各级政协应尽快健全完善委员联系界别群众机制。
首先,应优化委员联系界别群众管理制度。从指导思想、总体目标、联系对象、联系内容、联系方式、具体要求、考核评价等方面,对委员联系界别群众的管理制度进行细化、量化、优化和完善,提高可操作性,真正实现委员联系界别群众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
其次,建立委员联系界别群众激励机制。各级政协应制定委员联系界别群众激励措施,如在“委员大讲堂”分享经验、组织专题宣传报道、评选优秀界别和先进个人、开展表彰等,以发挥示范效应,充分调动委员联系界别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再次,创新委员联系界别群众方式。如设立界别活动室、基层委员工作室、政协委员“云之家”,以及组织考察调研、开展各种联谊活动、走访接待群众、建立界别群众微信群等,打造学习交流新载体、联系群众新纽带、协商民主新路径、团结联谊新平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心是最大的政治,共识是奋进的动力。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各级政协应强化委员联系界别群众工作,坚持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努力寻求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在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上双向发力,充分展现委员的价值和风采、彰显政协的作为与担当。
(作者系北碚区政协委员、民建北碚区参政议政专委会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