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天逐梦,宇宙是人间理想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星辰大海的梦。小时候,一到夏天的夜晚,我喜欢躺在院子里的竹席上,像是躺在一片蓝色大海,而我的头顶,是宁静的夜空,缀满一颗颗宝石般的星星,他们离我好远。梁滩河的风吹过来,像一双温柔的手,轻轻摇晃我的梦。梦里的我,在星海里自由穿梭。
“日月光华,旦复旦兮;日月有常,星辰有行。”变幻的星辰,浩渺的宇宙,人类对太空有着无限的向往。“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嫦娥奔月、夸父逐日、牛郎织女……我们的祖先因为向往而编织出一个个美丽的神话。
其实早在夏朝仲康时期,中国有了世界上最早的日食记录,被称为仲康日食,商朝时期,已经有了系统的日食与月食记录,春秋时期更是最先有了哈雷彗星的记录,战国时期还有了世界第二早的星表——甘石星表。
中华民族为了探索太空,努力了数千年,留下了许多天文记录,还发明了许多飞行工具,为人类探索太空与认识宇宙作出了重大贡献。春秋战国时期的墨子发明了木鸢(即风筝),是最早的飞行工具之一。三国时诸葛亮发明了天灯,乃当今热气球的鼻祖。明朝的万户为了实现飞天梦想,把自己绑在装有47支火箭的椅子上,成了世界上第一个尝试用火箭飞行的人。1970年国际天文联合会为了纪念万户飞天的壮举,将月球背面一座大型撞击坑命名为“万户撞击坑”。
新中国成立后,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仍然是我们不懈追求的梦想。1955年10月8日,钱学森回到阔别已久的祖国,那时候的中国一穷二白、百废待兴。1年后的10月8日,我国首个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正式成立,它标志着新中国航天事业扬帆起航。数以万计的科研工作者、解放军指战员、学生、干部、工人怀着满腔热血从全国各地奔赴大西北的草原、荒滩,他们“以场为家,以苦为荣,死在戈壁滩,埋在青山头”。
1970年4月,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将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送入太空,《东方红》乐曲从此奏响了中国人探索宇宙奥秘的华美乐章。几十年来,几代航天人接力奋斗,从无到有、从弱到强。2003年,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中华民族千年飞天梦圆;2007年,嫦娥一号成功发射,嫦娥奔月由神话成为现实。
党的十八大以来,航天战线持续深入贯彻航天强国战略,踔厉奋发,不断刷新中国高度、创造中国奇迹。浩瀚太空闪耀着问鼎苍穹的追梦足迹,回响着复兴圆梦的时代强音:“天和”遨游、“北斗”定位、“天问”探火、“天眼” 巡天、“墨子” 窥微、“悟空”定睛、“羲和”探日……逐梦的脚步永不停止。
两千多年前,诗人屈原仰望苍穹发出“天问”,两千多年后,“天问一号”在火星上留下中国人的印迹;20多年前,中国申请加入研制国际空间站,被拒之门外,20多年后,中国天和空间站核心舱发射升空,27个国家向中国申请入驻空间站。发射、入轨、着陆,九天探梦一气呵成;追赶、并跑、领跑,数十年差距一载跨越。
中国空间站建成在即,2022年10月31日,梦天实验舱成功发射,随后与天和核心舱、问天实验舱、神舟十四号、天舟四号组成的空间站组合体完成交会对接。这是建在天空的“星景房”,正翱翔在距离地球400公里的太空,透过舷窗,星辰与大海尽收眼底。前一阵有个热搜词条是“中国空间站等你来出差”,或许在不久的将来,中国空间站就可以等你来旅游、等你来度假。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当我仰望星空,星星还是那样的星星,它们镶嵌了我儿时的梦。只是现在它们离我更近了,仿佛伸出手就可以摸到。
中国航天刚过完66岁生日,今年中国载人航天还将迎来“三步走”战略的阶段性终点,太空中的中国速度令人惊叹。一次次飞天逐梦,把一个个梦想变为现实,把不可能变成可能。仰望星空,脚踏实地。致敬梦想的缔造者、现实的开拓者,致敬所有追梦不息的人!
赴九天,问苍穹,摘星探月,宇宙是人间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