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推动新时代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为我们做好民族工作指明了方向,提出了要求。对照党的二十大报告和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如何进一步推动新时代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笔者有如下浅显的思考。
认真思考自己在新时代民族工作中的站位“高不高”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必须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高度把握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历史方位,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统筹谋划和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
要做好新时代的民族工作,就必须提高自己的政治站位,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考虑,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思想的高度来思考和谋划。必须深刻认识到,一方面中华民族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一代代中华儿女孜孜以求和日夜企盼的夙愿即将成为美好的现实。另一方面,民族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相对突出,影响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因素仍然复杂多样,国际反动势力干扰破坏我国民族团结、民族发展的风险和企图不容忽视。
必须“胸中有丘壑”格局远大,“积硅步以至千里”坚持不懈,既能乘“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有利之势,又能在纷繁芜杂的各类民族矛盾和问题中精准把握主要矛盾,从而使我们对民族工作的理性认识更加清醒、更加深刻,在行动上更加坚定、更加自觉,使民族工作始终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正确方向前进。
认真思考自己在新时代民族工作中的举措“实不实”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所有工作要向此聚焦”,要“不断增强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让中华文化始终是各民族的情感依托、心灵归宿和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怎样“铸牢”,“铸牢”的举措实不实?
要在宣传教育引导方面坚持不懈,久久为功。通过宣传党的民族政策、民族团结先进典型事迹、民族地区发展成就、各民族融合发展的历史等,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引导各族人民始终把中华民族利益放在首位,同时要在实现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整体利益进程中实现好各民族具体利益;引导激励各族人民增强对中华民族认同度、凝聚力,激发各族人民投身民族复兴伟业的内生动力。
通过民族团结进步创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着力深化内涵、丰富形式、创新方法”,对创建工作提出更高要求。扎实开展民族团结进步“九进”活动,不仅仅要“进”,还要深化、创新、做实“进”的形式、“进”的内容、“进”的载体,通过“九进”,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调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参与积极性、建立一支专业的创建工作队伍、挖掘宣传创建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从而形成全社会参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良好局面。
认真思考自己在新时代民族工作中的成效“好不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民族工作,最关键的是搞好民族团结,最管用的是争取人心”。检验新时代民族工作成效“好不好”非常重要的标准就是如何争取人心。
一是在改善民生中争取人心。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意见》指出,“民族地区要以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改善民生为首要任务”,“以教育、就业、产业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为着力点”。近年来民族地区发展迅速,但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总体发展水平仍需加强。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使各族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对于争取人心意义十分重大。
二是在“五个认同”教育中争取人心。要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社会深入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思想,不断增强“五个认同”等战略任务。在全社会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大力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把尊重、继承和弘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传承、建设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有机结合起来,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意识。
三是在依法治理民族事务中争取人心。提高运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管理民族事务的能力,进一步提高民族工作法治化规范化水平。一方面要对极少数破坏民族团结的犯罪分子坚决依法打击;另一方面要充分尊重民族差异,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包容,重视人文关怀,注重温暖人心。
(作者系重庆市政协机关干部、重庆市第十批援藏队队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