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政协报数字报纸

国内统一刊号:CN50-0064
微信公众平台:CQZXB999
2022年11月24日
按日期搜索
12 2014
 
 
 
 

重庆政协报

重庆政协报视野 阳台上的凝望 城市的静与动 必胜 文艺志愿者的抗疫日记 抗疫志愿者之歌 居家防疫怎么做?中医专家这样建议 时光不负奋斗者 支教老师的谎言 二郎高跷

版面翻页
视野
04

二郎高跷

□ 作者 兰梦宁

“笔底千文养雅气;民间百戏赞高跷。”在合川区二郎中学的文化墙上,这副楹联贴切地彰显二郎镇特有的民间文艺形式——二郎高跷。

高跷,又名拐子,是由表演者脚踩木跷进行的表演。由于表演人高出一截,观众需要仰起头或站在高处观看,也有人称之为“高瞧戏”。据传,高跷这种形式,原是古代人为了采集树上的野果为食,给自己腿上绑上两根长棍以后逐步演变而成的。有的传说高跷是民间社火艺人们创造的;还有一种传说,认为高跷是御敌取胜的高将军所创。据《列子·说符》篇记载:“宋有兰子者,以枝干宋元。宋元台而使见其枝。以双枝长信其身,属其胫,并趋并驰,并七剑迭而跃之,五剑常在空中,元君大惊,立赐金帛。”从文中可知,高跷早于先秦已在民间流行。从表演风格上,高跷又有双跷、单跷与文跷、武跷之分。文跷重扮相与扮逗,武跷则强调个人技巧与绝招。清人恩竹樵在他的《咏秧歌》诗中,对当时春节期间的踩高跷游艺活动也有描述:“捷足居然逐队高,步虚应许快联曹。笑他立脚无根据,也在人间走一遭。”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高跷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郎镇地处合川区西北端,与四川省遂宁市蓬溪县、广安市武胜县等接壤,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重要接点镇。二郎高跷起源于清代,传承于二郎镇六合村。如今的二郎高跷传承人苟祖扬从1950年开始学艺,2007年组建了二郎民俗高跷狮舞秧歌队,以踩高跷为主,兼有舞狮、秧歌、莲箫、学生腰鼓等项目。“足踩长跷技艺高,走街串巷闹元宵。”每逢春节前后,苟祖扬都要带领其民艺队为乡邻送去新春的祝福。其创编的“高跷上的糍粑”通过踩高跷打糍粑的形式来表现丰收的喜悦。2013年“高跷上的糍粑”登上中央电视台第一套“欢乐中国行——魅力合川”栏目;2018年,参加中央电视台第七套《美丽中国乡村行・乡村振兴看中国——水润合川古韵长》节目录制。二郎高跷悄然成为合川的一张文化名片,二郎镇也被命名为重庆市首批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民间文艺在保护和发展中薪火相传,二郎中学于2007年成立学生高跷队,还开设了《领略非遗文化——二郎高跷》校本课程。学生们在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让青青校园焕发出无限的人文魅力。

民间文艺蕴藏在乡土,是从历史深处流淌至今的文化血液,是我们文艺的根基和母体。保护好民间文艺这些祖辈流传下来的文化种子,留住乡愁最生动的载体,是民间文艺工作者坚实的使命和责任。

(作者系合川区政协委员、合川区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

录入:徐影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重庆市委员会 地 址:重庆市渝北区红锦大道68号 邮 编:401147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