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双减”入手打造去焦虑的教育生态
民盟重庆市委会举办参政议政思享汇
自去年7月以来,我市按照中央部署和市委要求,坚持校内校外“一盘棋”推进,“双减”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未来,重庆“双减”如何巩固提升成效?11月25日,在重庆民盟参政议政思享汇(第一期)线上活动中,民盟重庆市委会部分盟员就此进行了研讨。
“在‘双减’政策打破已有教育质量提升模式以促成新的教育质量提升模式产生之际,将引发教育质量下降之忧和教育质量再上台阶之期两种社会情感。”民盟北碚区委会副主委、西南大学教师阳泽建议,制定教育质量评价新标准,考虑教学所需“必要劳动”,重视对学生的“心理减压”,鼓励学生群体内大合作,以打消“双减”政策引发的教育质量下降之忧。推动各地学校和教师坚决果断落实“双减”政策,提振学校及教师教育教学再变革勇气,廓清“减”与“升”的教育质量转换逻辑,打造完整的教育质量提升协同框架,以满足教育质量再上台阶之期。
“要从体制机制上建立起支持教育质量提升的一个良好教育生态体系。”在民盟重庆市参政议政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民盟江津区委会专职副主委邓洪英看来,教育有显性效果和隐性效果之分,二者都不可忽视,全面提升教育质量,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努力。她建议,推动“教师共享”“平台共享”“教研共享”制度化,以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完善师德长效机制,改进现行教师队伍能力提升培训的方式,健全教师关怀机制,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完善区县教委、学区办、学校三位一体的课后服务质效评价体系,开发针对学生过程性和结果性评价工具,建立针对学校的过程监管、结果评价、常态化指导的机制,建立推动学校课后服务多元供给的监管评价机制,建立课后服务社会教师评聘制度,以进一步提升中小学课后服务实效。
“老百姓眼中的‘双减’是什么?‘双减’的目的是什么?从温饱、小康迈向2035现代化社会的新阶段,基础教育发挥的作用是什么?”民盟盟员、市教科院特教研究员沈剑娜以《不同视角看“双减”——新时代教育功能的转型必然》为题,介绍了我市助力双减“七个方面”工作路径、“三个一”(一减、一增、一提)行动、《作业设计实施指导意见》等工作经验。她认为,“双减”是教育去功利、去应试、去焦虑的教育生态和教育品质重建的过程,通过校内校外综合施治,减负提质多向发力,促使教育生态持续净化、优化,推动教育回归公益、回归理性。
民盟盟员、江津区西城小学副校长张敏立足本职岗位,提出守住课堂主阵地、助力“减负提质”的建议。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学质量?她认为,要着力于强化教师责任担当,优化教研模式、课堂结构、学习方式、评价方式,让学生在课堂把“主餐”吃饱吃好。
“不仅要从管理者视角探讨提高教育质量的新模式如何建立,还要积极了解学生、家长、教师的想法和需求。”民盟重庆市参政议政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民盟万州区委会副主委、重庆三峡学院公共管理学院院长陈卫星围绕“双减”,分别从“旧与新的问题”“末与本的问题”“当事者与管理者的不同视角”三个层面进行了分享。
“深化教育评价改革才是落实‘双减’工作最重要的抓手”。民盟盟员、西南大学基础教育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李健围绕“建立德智体美劳全面评价体系”“加大综合素质评价在中考中的比重”“严格落实基于课程标准的评价”等方面作了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