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一批新的增长引擎”。市第六次党代会也明确提出“深入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加快培育一批先进制造业集群”,“不断壮大实体经济”。
战略性新兴产业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代表着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方向,对全市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作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是我市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推动市第六次党代会工作目标落地落实的重要举措。近年来,我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持续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大力推动重庆智造重镇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取得积极成效,先后形成了璧山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制造、渝北仙桃大数据、西永半导体等产业集群。但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市制造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突出,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还需进一步优化,发展后劲仍需进一步增强。
将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工程作为“一把手”工程,强化领导组织保证。提供组织保障:建议成立由相关市领导任组长的专项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作为常设议事机构,加强对全市推进战略新兴产业集群工程的领导,细化工作目标,定期听取推进情况的工作汇报,定期不定期研究解决推进中的重大问题,举全市之力推动战略新兴产业集群工程早见成效,形成示范。
科学谋划,形成具有区域竞争优势、符合产业发展规律的政策措施体系。做到“四个统筹”:一是进一步强化空间规划及产业布局市级统筹力度,立足区域资源禀赋,发挥各区县比较优势,优化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国土空间布局,将产业集群落在具体园区上;二是进一步强化招商引资市级统筹力度,树立全市“一盘棋”的思想,发挥各园区的比较优势,按照产业链供应链的关联度和需求度招商,避免同质化无序竞争;三是进一步强化园区管理体制改革的市级统筹力度,将更多的行政权限下放给区县,赋予园区在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相对独立的行政审批权限,提高工作效率;四是进一步强化政策指导的市级统筹力度,提高政策指导的精准度,结合实际、突出差异化特点,按照“一群一策”“一园一策”推动产业集群建设,构建各具特色、错位发展、功能协同、优势互补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新格局。
筹措资金,完善园区产业基础设施及城市功能、走产城融合发展的道路。强化“三大举措”:一是创新投融资模式,将园区未来的土地综合收益、企业税费、争取的上级资金支持等封闭运行,用于园区建设。打破原有制度框架,原规定由区县承担的征地拆迁等费用,由市统一筹集,加快推进园区交通、市政等基础设施建设,待建成运行后再在未来税费中逐步抵扣。按“算大账不算小账,算长远账不算眼前账”原则,市财政进一步加大投入,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打通市区两级产业基金通道,强化产业专项资金与引导基金协同联动。二是加大园区土地连片整备力度,实施区域生态环境评价,建设一批定制化厂房,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坚实空间保障。三是将全市优质的医疗资源、教育资源、金融资源等重点向园区倾斜,促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促进生产端、消费端有机衔接,促进“产、学、研”一体化推进,走产城融合发展之路。
构建市区联动推进体系,强化督查考核机制。明确“三个重点”:一是制定出台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行动计划,按照“五年规划、三年滚动、年度计划”原则,加快产业集群发展,市区联动开展精准招商、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区县也可结合自身实际,明确由本级为主推动的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工程目录,制定本地方的目标任务和工作计划。二是建立健全对市级部门、相关区县目标考核机制,完善考核指标体系,发挥考核系统作用。三是强化督查督办力度,形成举全市之力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工程的强大工作合力。
(作者系巴南区政协委员,巴南区政协副主席、党组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