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人民小学:坚持传承与创新相结合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基础教育事关国家发展、民族未来。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如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重庆市人民小学坚持“传承与创新相结合”,培厚立德树人沃土,探索现代学校治理模式,助推城乡教育优质均衡,不断推进学校内涵发展、创新发展、高质量发展,构建起学校、教师、学生全面发展的平台,走出了一条高质量发展之路。
立德树人 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好的教育应该以立德树人为本。办基础教育,就是要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2022年10月22日,党的二十大胜利闭幕,重庆市人民小学党委书记、校长杨浪浪走上“党代表通道”,谈及对于“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的思考,她动情说道。
人生“第一粒扣子”扣不扣得好,关键要看立德怎么抓?重庆市人民小学给出的答案是:要从小抓起,要培根铸魂,最终要让学生好好做人、好好学习,练就为人民服务的过硬本领。而这其中,传承红色基因是第一个关键词。
1945年,重庆市人民小学由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创办在太行山麓,后来跟随刘邓大军一路南下迁建到了重庆。可以说,重庆市人民小学校是共和国先辈在烽火硝烟中亲手缔造的学校,她的血液基因里镌刻着红色的传统和革命的精神。正因为“生于红色”,重庆市人民小学校更加理解和重视“红色”。进入新时期,重庆市人民小学持续创新传承党的精神血脉,践行为党育人使命。
“红星耀童年”特色德育品牌建设是传承红色基因,筑牢理想信念的重要措施之一。通过实施该项目,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精神,将未成年人理想信念教育融入日常教育,将全校师生的文明提升融入学校生活,引导学生继承革命传统,传承红色基因。截至目前,“红星耀童年”项目已开展“百花迎华诞,笑脸祝福党感恩行动”“百童讲党史,精神永流传宣讲行动”“百画绘长卷,感恩献给党书画行动”的“三百”行动。“红星耀童年”特色德育品牌已入选教育部第二批“一校一案”落实《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典型案例。
落实劳动教育是又一个重大课题。“让孩子最美的童年在这里发生”,是重庆市人民小学的办学理念。早在建校初期,第一任校长卓琳就提出“自己的事自己做,不吃现成饭,不享现成福”这一教育思想。从上世纪50年代起,学校就专门开设了劳动课,建立了校内劳动基地,办起了小工厂,开展勤工俭学。
在70多年的办学中,学校一直从“育人”的高度理解与实施劳动教育,依托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结合新时代、新技术,以“劳动+课程”为核心,实施“劳动+活动”“劳动+社会服务”以及“劳动+智能”,推动家庭、学校、社会的劳动教育一体化建设,将劳动教育不断传承创新并发扬光大。2021年重庆市教学成果奖揭晓,重庆市人民小学成果《不做娇骄儿:城市小学劳动教育价值传承和实践创新》荣获特等奖,成为全国新时期劳动教育实践研究中很有影响的重庆力量。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需要培厚立德树人的沃土。”杨浪浪坦言,基础教育是立德树人的事业,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循序渐进、探索创新,用学生听得懂的言语进行立德教育,用学生能参与的方式进行价值培养,扎实做好基础的文章。
从打造“红星耀童年”特色德育品牌到让劳动进入课堂,重庆市人民小学正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浇灌着教育土壤、滋润着希望花朵。
创新改革 走出基础教育“新生态”
重庆市人民小学校训提出“具有创造精神”。好的教育应该不断创新、勇于创造,在学校形成一种“新生态”。
“新生态”,新在集团化发展。“名校集团化办学是一条成本低、成效大的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快速提升薄弱学校、新学校办学质量的有效路径。”杨浪浪说。
形成集团后如何运行?各个学校通过联席决策机制实现发展规划、战略部署、资源配置等方向性把控。具体而言,集团直接管理学术委员会、课程研发中心、督导评估中心、学校文化及新媒体中心和教师发展中心五个部门;抽调各校区精干力量,独立于校区开展工作,直接对集团负责。这样就从机制上提升了部门端的全局性和专业性,有助于集团战略功率的高密度输出。以教师发展中心为例,其工作指导思想为:从传统的教师培训转变为教师人力资源开发,将散养式培训转变为集中培训,从无标准、不可考核,到有标准、可考核,从单纯依靠师父言传身教的经验型传递,到依靠体系设计的系统性人力资源开发。机构职能的转变,大大激活了部门动能,有效激发了办学活力。
“新生态”,新在课程改革。在基础教育中,课程是学生形成学科素养和综合能力的跑道。从课堂到课程也需要跑道,而且需要正确的跑道。近年来,重庆市人民小学遵循教育规律和生命成长规律,将课程这一教育教学的重要载体作为改革的着力点。
“作为教师,要呵护每一位孩子的成长,为每一颗种子提供不同的土壤、温度、阳光和水分,等待种子发芽生长。”杨浪浪说。在她的倡导下,人民小学建构了“基础课程—选修课程—社会服务课程—社团课程”四级课程体系,为学生们打造了一个个体验、开放、包容、综合的融合式学科教学课堂,并激励老师们以因材施教为基础,实施个性化教学:在课堂上,孩子们可以感受英语、音乐、美术融合的数学课《东南西北》的乐趣;在大剧院的舞台上,他们以弹唱、情景剧、热力舞、英语剧等形式讲述与成长有关的故事……
据不完全统计,学校先后培养出1名中国科学院小院士,2名全国十佳少先队员,1名全国优秀少先队员,2名市长创新奖获得者,9名全国宋庆龄基金奖获得者。近5年来,31名教师获国家级教学竞赛、科研成果一等奖。人民小学先后荣获全国文明校园、全国文明单位、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单位等数十项国家级荣誉。
“新生态”,还新在技术革新。重庆市人民小学探索将最新技术广泛运用到对学生的过程性评价和支撑教师的可持续发展中,使其从一种“补充”变成一场“突破”。以劳动教育为例,学校除了建立劳动教育清单制度,发布《家庭劳动教育指导手册》之外,还自主开发了“劳动萌主”智慧评价系统。它赋予家庭劳动任务闯关情境,各个年段的孩子们根据任务完成规定次数后,可获得一枚由学生自主设计的“精灵”徽章。学生记录日常劳动状态和成果,家长反馈学生的劳动态度和劳动时长,实现了交互分享的线上记录与展示、动态追踪与数据分析统计。此外,学校正在建设的协同创新中心还将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搭建一个支撑教师课程研发、项目设计、教育科研、与专业大师对话的多功能集成平台。
建“朋友圈” 推动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树人的根本是立德,品德、习惯和成绩一样重要。”在重庆市垫江县五洞小学,杨浪浪回答着孩子们关于怎么看待学习成绩的问题。五洞小学是重庆市人民小学的对口帮扶学校,两校加强合作,探索着教育均衡发展的路子。孩子们的提问,杨校长的回答,交织着成长的关切与成才的期盼,构成了教育发展的生动画卷。
好的教育应该是城乡教育的携手同行和共同发展,不仅要把学校办好,更要把城乡教育的优质均衡搞好。为回应国家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战略部署,多年来,重庆市人民小学以党支部为战斗堡垒,以党员教师为先锋队,与各联盟学校、结对学校携手,开展持续的交往、融合与发展。
一方面,党员教师冲锋在前,带头支教送教。坚持送课下乡,足迹遍布重庆38个区县,真正把共产党员的先进性放在心上、扛在肩上、落实在行动上。在党员教师的带领下,很多一线乡村教师已经成长为学科骨干。
另一方面,该校长期承担教师培训基地任务和“国培计划”项目、“三峡之光”校长培训项目导师任务,为全国的兄弟学校培养校长、干部、教师。该校针对不同区域和不同学校的发展现状做调研、拟方案、抓落实,在教育帮扶的道路上走出了“一校一品、一校一策”的精准帮扶模式,与全市38个区县130多所县级、乡村学校建立帮扶机制;开展“百校牵手”“领雁工程”、影子校长工程、教师“1+1”跟岗研修,极大地改变了乡村学校的发展态势和面貌,一大批乡村教师和学生从中直接受益。
与此同时,该校还通过教育部领航工程“杨浪浪校长工作室”,先后联合6省开展校长培训,深度培训乡村学校校长20余名,帮助巫溪县天元乡中心校、巫溪县沙溪小学等10个边远区县学校协同发展。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对学校城乡帮扶作专门报道。
该校积极投身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与成都多校保持常态化互访交流,与广安市建立长期的校地合作,共同打造创新性、示范性项目,推进学生培养、师资培训等方面共建共享,促进成渝教育优质发展。
“从人民小学所在的中山四路出发,上高速、下省道,到达柚子飘香的垫江县,来回260公里,这条路我已经走了20多年。”杨浪浪说,从当年送课支教,到如今带队帮扶,越来越多的伙伴一起把城乡携手发展的路越走越宽,“朋友圈”越来越广。
如今,重庆市人民小学建立了城市学校发展群、乡村教育发展群、成渝教育发展群,把好的教育写进城乡共同发展、共同进步的成就感里。
(重庆市人民小学校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