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政协报数字报纸

国内统一刊号:CN50-0064
微信公众平台:CQZXB999
2023年01月13日
按日期搜索
12 2014
 
 
 
 

重庆政协报

重庆政协报奋进新征程  建设新重庆  展现新作为——2023重庆两会特刊 秀山县职业教育中心:非遗焕发新活力   产教融合促发展

版面翻页
奋进新征程 建设新重庆 展现新作为——2023重庆两会特刊
32

秀山县职业教育中心:非遗焕发新活力 产教融合促发展

当非物质文化遗产牵手职业教育,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作为渝、湘、黔结合部唯一一所集职业教育、职业培训、就业指导与服务为一体的中等职业学校,秀山县职业教育中心(以下简称“秀山职教中心”)已探索出自己的答案。

近年来,秀山职教中心紧紧围绕建设“武陵山区腹地、渝湘黔鄂毗邻地区独具民族特色的优质中职学校”的目标,以内涵发展为主线,立足非遗文化推进“三教改革”,着力推动文旅融合创新发展,有力推动非遗文化传承创新,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传承 构建课程体系 传承非遗技艺

边城秀山,是土家族、苗族聚居的地区,历来流传着各类充满地方风土人情的传统工艺,有广为人知的苗绣、竹编、蜡染等,尤其是有被誉为民族文化瑰宝的秀山花灯,于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悠悠岁月留下灿烂瑰宝,面对丰富的非遗文化资源,如何将这些宝贵的非遗历史文化遗产发扬光大,并在职业教育中充分发挥出非遗文化的育人功能,始终是秀山职教中心思考的时代命题、肩负的责任重担。

多年来,秀山职教中心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走出了一条“非遗文化育人”的特色之路。学校秉承“崇德尚能,向善向上”的办学理念,立足非遗文化推进“三教改革”“三全育人”,坚持立德树人、非遗文化育人,以全面实施“秀山花灯”非遗育人创新实践项目为载体,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职业教育紧密嵌合,把名师“请进来”与文化“走出去”紧密结合,构建了“懂知、能做、善创、会销”非遗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体系。

具体而言,秀山职教中心拟定并实施了《“秀山花灯”非遗文化在中职学校的育人实践研究实施方案》,建构非遗课程体系,系统开发“秀山花灯”“苗绣”“龙凤花烛”系列课程。同时,学校收集整理地方非遗资料,编写《秀山花灯曲调精选》《苗绣》《龙凤花烛》等10余本特色教材。

非遗技艺传承离不开优秀师资,教师是兴教之源,立教之本。为此,秀山职教中心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培育“非遗+”教师团队。聘请龙凤花烛传承人陈建友、秀山花灯传承人彭兴茂、苗绣传承人田茂媛入校任教,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培训和讲座;建成秀山花灯、苗绣、龙凤花烛等8个大师工作坊,组建了20个“非遗+”教师团队,为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奠定了师资基础。

“我们还坚持课内与课外双边结合,课内讲解《秀山花灯》等非遗教材,普及秀山非遗文化知识;课外举办花灯操、苗绣等比赛,实现秀山非遗文化育人通识培训。”秀山职教中心有关负责人介绍,传授民俗技艺,培养传承人,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真正浸润学生心田,学校已实施非遗通识培训13700余人次,累计培养非遗传承人700余人。

薪火相传,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生生不息,也让学校特色教育结出累累硕果。不久前,在秀山县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公布的第三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中,秀山职教中学教师敖敏、彭益、冉妮被确定为龙凤花烛传统制作技艺人,教师白云、熊怡被确定为金珠苗绣传统制作技艺传承人,教师彭华友、秦超、赵荣、洪蓉被确定为秀山花灯传承人。截至目前,该校县级非遗传承人增加至13人。

同时,近年来,秀山职教中心还先后荣获“全国少数民族地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市级文明单位”“市十佳特色文化校园”“市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和秀山花灯保护传承基地等荣誉称号。

创新 研发文创产品 激活非遗动能

在秀山县微电影城内,一个极具本地民俗特色的小店吸引着过往市民游客的注意。在这里,人们可以通过观赏非遗节目、购买非遗产品、体验和学习非遗技艺,近距离感受秀山的风土人情、特色文化。

这是由秀山职教中心运营打造的“非物质文化双创基地”。该项目于2020年正式启动,是一个多功能一体化的非遗文创综合体。“双创基地主要面向游客进行线下销售,是我校将专业建设和非遗文化相结合的重要创新改革举措。”学校相关负责人介绍。

为激活非遗发展动能,秀山职教中心守正创新,大力促进项目成果转化,在县域4A景区“非物质文化双创基地”展销便是成果转化过程中的关键一环。

近年来,秀山职教中心通过实施非遗文化的传承,构建了“课堂—社团—基地”的非遗教学路径,形成了“学、做、创、展、销”五步连环教学路径,充分激发课堂、社团(含工作坊)、基地的三方合力作用,促进了成果创新,有效地推动学校非遗文化技艺传承教学模式改革,激发学生、学员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文明的延续既需要薪火相传,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秀山职教中心深谙其道。该校将这一理念贯穿于实践中,促进龙凤花烛等非遗文化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赋予非遗文化新的时代内涵与特性。基于此,学校成立了龙凤花烛、苗绣、秀山花灯、旅游服务、陶艺等8个非遗文化大师工作坊。

大师工作坊围绕“非遗传承,文旅融合”中心开展工作,通过积极进行创新实践,开展相关校园文化建设,研发制作具有非遗文化特色的文创产品等,推进非遗作品向产品和商品转化,实施非遗文化项目产业开发,促进了文旅的深度融合。目前,该校研发了香薰蜡烛、苗绣、剪纸、书法、泡沫工艺、泥塑等12系列非遗文创产品。

通过内容、载体、形式等对非遗文化及技艺进行创新创作,秀山职教中心取得了阶段性的建设成果。以龙凤花烛为例,现已开发了婚庆、寿庆、迎春、祭祀、香薰等5种类别186个规格的“龙凤花烛”产品。

学生们在学习非遗文化课程后,可以在大师工作坊和非遗体验室学习制作非遗作品。其中,优秀作品将会带到校外“非遗文化双创基地”进行展销,接受市场的检验。校外双创基地是销非遗产品的主阵地,学生也可现场进行文创产品制作、展演等,并通过网络直播方式传播非遗文化,销售非遗产品。

“校内+校外”文化传承培养基地的创建,不仅有利于文化的传承,也有助于文化的创新发展。目前,秀山职教中心已累计培养40名校级非遗传承人,师生100余人次先后在市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文体比赛等获奖。2020年,该校教师参加重庆市首届非遗文旅产品创新设计大赛荣获“最佳组织奖”,更收获了7个一等奖、4个二等奖;2021年师生参加重庆市非遗职业技能竞赛荣获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

创业 促进产教融合 赋能乡村振兴

身穿美丽的民族服饰,大方介绍茶叶等秀山特色产品,与观众热情互动……2022年5月26日,在秀山县兴隆坳农业园区内,秀山职教中心电子商务专业的部分学生正在开展“校企深化产教融合·职教赋能乡村振兴”线上助推活动。学生们通过现场展示、线上推广方式,宣传推介园区产业及特色产品。

为构建产教融合发展新格局,近年来,秀山职教中心深度对接产业需求,不断增强专业服务能力,并与秀山县高新区、川河盖旅游区、兴隆坳农业园区、县汽车协会等多家单位深度合作,实现直播带货10万余元,累计培养输送1万余名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事实上,直播带货正是秀山职教中心以产教融合服务地方发展的生动写照。一直以来,秀山职教中心将专业建设与非遗文化相结合的措施作为职教改革发展的重要抓手,以“非遗传承,文旅融合”为中心,突破以往非遗人才培养重技能传承、轻技能创新局限,以培养“懂非遗、能传承、善创新、会营销”非遗人才为目标,提炼了“传承+创新+创业”非遗复合型人才培养理念,既培养了非遗文化的传承人,又拓展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增加了学生创业孵化转化率,带动教师革新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为职业教育助力地方人才培养提供了新方向新思路。

同时,秀山职教中心积极发挥职教优势,围绕秀山特色文旅产业需求设置专业,打造了以电商专业为核心,辐射带动旅游、服装、舞蹈、烹饪、物流和现代农艺专业的专业群,培养和储备了一大批旅游、物流、观光农业、花灯歌舞演艺和创编等人才。

结合学校专业和职教特色,秀山职教中心深化文旅融合,实现“线上”“线下”两种营销模式,不仅传承了非遗文化还带动了创业增收。“线上”,在秀山电商孵化园建立了电商销售平台,研发制作具有非遗文化元素的产品,形成了“学-研-产-销”一条龙产业链;“线下”,整合本地非遗文化,依托秀山旅游企业开展双创基地建设,在秀山微电影城、川河盖、洪安等4A级旅游景区建立了门店,面向游客进行“线下”产品售卖。

线上线下一体化发展,真正让非遗文化走向了市场,与时代的脉搏一起跳动,释放出崭新的生机与活力。秀山职教中心还促进服装专业与县工业园区服装企业深度合作,开发和加工民族服饰,为秀山民族产业发展服务,增强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实效,为乡村振兴增值赋能。

主动作为、实干担当,秀山职教中心每年都会组织苗绣、龙凤花烛、秀山花灯等专业老师和非遗传承人对农民进行技术技能培训,在传承非遗文化的同时,让农民学习非遗技能,增加就业,服务乡村振兴。针对服务农村创业平台少等问题,秀山职教中心加强与秀山电商孵化园合作,推广销售农民制作的民族服饰、龙凤花烛等产品,扩大农村创业路,实现农民自主创业,助力乡村振兴。

“接下来,学校将立足秀山县渝东南桥头堡作用,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传承,服务武陵山区城镇群文旅融合发展。”秀山职教中心校长彭华友表示,将不断提升非遗复合型人才培养质量,搭建“村校企”合作平台,促进乡村产业提质增效;实施“非遗+”建设,把学校非遗大师工作坊引驻乡村,参与乡村环境美化建设,搭建中小学生“产学旅行”教育基地,实现学校发展迈上新台阶,建成武陵山区腹地、渝湘黔鄂毗邻地区独具民族特色的优质中职学校。

(张鹤 胡斌/文 秀山县职教中心供图)

录入:徐影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重庆市委员会 地 址:重庆市渝北区红锦大道68号 邮 编:401147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