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丰都农业科技发展集团有限公司:绘就乡村振兴好『丰』光
养殖场里,膘肥体健的肉牛悠闲地啃嚼草料;清澈的水面上,鱼儿游过荡起阵阵涟漪;茶山上,错落有致的一片片茶树顺着山势绵延起伏……寒冬时节,走进丰都县广袤农村,目之所及皆是美景,心之所感皆是幸福,一幅村美、民富、业兴的美丽画卷正徐徐展开。
近年来,作为丰都县农业产业发展的主力军,重庆丰都农业科技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丰都农发集团”)坚守“根植三农、诚信敬业、合法经营、争创一流”的企业宗旨,突出抓好现代畜禽养殖基地建设、水产养殖基地建设、示范河湖创建等重点工作,加快现代农业体系建设,带领群众走好产业致富路,为乡村振兴不断贡献力量。
创新引领,“畜”势正勃发
目前,丰都县正推动以牛、鸡、猪为重点的畜禽产业增量提质,全力打造现代畜禽产业基地。丰都农发集团作为国有企业,必须要发挥“顶梁柱”作用,大力推进高质量畜禽产业建设。
智能饲喂、精准营养、智能环控……走进丰都县仙女湖镇黄沙生猪养殖场,通过安装在育肥舍的监控视频可以看到,养殖场内生猪的生长状况十分良好,经过几个月的精心养殖,每头生猪膘肥体壮,即将达到出栏标准。
仙女湖镇黄沙生猪养殖场,是丰都县首批建成投产的智慧生态生猪代养项目之一。为推进丰都县现代禽畜产业发展,丰都农发集团与重庆农投集团合作打造智慧生态生猪产业体系,重庆农投集团通过建设规模种猪场繁育仔猪并提供饲料、防疫和技术,丰都农发集团提供养殖场地和饲养人员,根据饲养过程中产生的料肉比和养殖质量提取代养费。
智慧生态生猪养殖和传统养殖有何不同?丰都农发集团畜牧分公司有关负责人介绍,首先在猪舍的修建上,安装智能监控设备,对生猪的生长过程进行实时监控。同时,还会对生猪生长的环境进行监测,以保证生猪的生长条件健康卫生和舒适。“这个猪场总共有4栋育肥舍,每栋育肥舍有1200头猪,(每头)生猪均重在260斤以上。”
像这样的智慧生态生猪养殖场,在丰都县已建成40个。目前,还有20个智慧生态生猪养殖场正加紧建设中,建设进度90%以上。据了解,去年17个养殖场存栏养殖生猪5万头,出栏生猪2万余头,收益400余万元。
除了生猪产业,丰都农发集团在肉鸡养殖方面同样拔尖。近年来,丰都农发集团在该县22个乡镇36个村建成标准化温氏肉鸡代养场(10000羽/栋)204栋,采取代养合作模式,建立稳固的利益链接机制,存栏养殖肉鸡200万羽,出栏肉鸡700万只,收益2500万元。同时,丰都农发集团还收购华裕集团年存栏120万羽蛋种鸡、出栏5000万羽雏鸡孵化场2个,每年租赁收益600万元,累计实现收益1200万元。
肉牛良种繁育场建设项目,也在如火如荼建设中。2022年,丰都农发集团完成了高家镇横梁肉牛繁育场建设,并与西南大学合作开展本地红西本肉牛种质资源研发,存栏能繁母牛150头,繁育牛犊15头。
绿色发展,渔业迎新机
日前,石板水水库起网的渔船刚刚靠岸,从长寿赶来的客商刘洋就围了上去。“你们这儿的水质特别好,水的透明度特别高,鱼看起确实漂亮,白鲢、花鲢个头大,质量确实要得,这里的鱼在市场肯定好卖。”经过竞价比选成为本次成鱼的购买方后,刘洋高兴地说。
石板水水库的鱼为何广受欢迎?得益于其水质的改善。2019年3月,丰都县政府将石板水水库资产与渔业养殖特许经营权划拨给县农发集团后,该集团根据水库的基本情况、地理位置,细化管理发展方案,采取加强宣传、规范垂钓、增殖放流等措施,进一步发挥水库的功能和效益。在水库水质明显改善的同时,主养花鲢、白鲢两大鱼类。
实现库区生态养殖,丰都农发集团以实际行动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目前,丰都农发集团以石板水水库为中心,配套小型饮用水源水库,采取“人放天养”的方式大力发展清水养殖,打造了“雪玉龙河”生态鱼品牌。去年,生态鱼销售50余万斤,收益400余万元。
为盘活水库资源,丰都农发集团还创新水产养殖模式,在非饮用水源水库按照现代设施渔业要求,打造漂浮式生态圈养渔业。在龙孔镇的新湾水库,新型漂浮式生态圈养渔业项目已经投入运行。与传统的网箱养鱼相比,该项目不仅配备了自动化养殖装备和数字化养殖管理系统,还匹配了鱼粪收集器等环保装置,可实现水库水资源的循环使用。
“在这里主要养殖鲈鱼、叉尾鮰等名贵鱼,同时发展库内养殖、休闲垂钓,实现产业融合发展,年产成鱼10万余斤,总产值160万元。”丰都农发集团水产分公司有关负责人介绍,该项目不仅是丰都县的示范项目,也是全市的重点示范(试点)项目,试点完成后,将在全县非饮用水源水库进行推广。
同时,在丰都县名优鱼示范基地,丰都农发集团采取高位池、流水槽、标准化池塘养殖的方式,实现年产鱼苗500万尾以上、成鱼40万余斤,产值400万元。
以点扩面,荒山变金山
尽管已是寒冬时节,行走在群山叠翠的蒋家山与瓦屋山,依旧是满眼绿意。当前,正是茶园管护的关键时期。为了让茶园休养生息,确保来年茶叶早出芽、多出芽、出好芽。连日来,当地村民们正抢抓有利时节,对茶园进行修剪、封园等管护措施。
“按照县委、县政府产业发展规划,结合蒋家山、瓦屋山片区自然生态资源、旅游资源,决定在青龙、双龙、保合等乡镇打造茶叶产业园,盘活利用闲置的荒山坡地种植茶树,发展茶产业,让荒山变金山,助推当地群众增收。”丰都农发集团有关负责人表示。
位于青龙乡青天村境内的瓦屋山,海拔1000米左右,周边没有任何工业污染,生态环境良好,是种植茶树的理想之地。上世纪60年代初,青龙乡政府组织村民开垦山地,连片种植茶树,将此山打造成了茶山。由于以前交通落后,加上缺乏茶树管护和制茶技术,茶叶生产效益每况愈下,后来茶山变成了荒山。
近年来,丰都农发集团对瓦屋山的茶园进行升级改造,建成1200亩乡村旅游生态茶园示范基地,让茶山焕发出新的生机。青龙乡村民黄龙英家的土地被纳入茶园建设后,除了获得土地租金外,她又被聘到茶园务工,等于有了两份收入。
不仅是青龙乡,丰都农发集团以点带面扩规模建成了蒋家山—瓦屋山万亩茶园,配套组建茶产业公司。如今,建成白茶新栽植8200亩、老茶园改造2000亩。同时,丰都农发集团还配套建设水池122口,整修水塘水池17口,铺设灌溉管道75881米,修建便民路64900米,为万亩茶园高质量发展夯实了基础。“我们还规划在青龙乡黃泥村井场修建一座20余亩的全自动高中档茶叶加工厂,引进名优茶、大宗茶两条茶叶加工生产线。”丰都农发集团有关负责人表示。
该集团还通过打造茶叶产业园,发展与茶叶种植、采摘等相关的乡村文旅产业,开发农家乐、农村田园综合体、旅游饭店、文化体验等多种旅游文化产品,拓展发展空间,延长产业链,吸引游客到现场体验采茶、晒青、摇青等制茶工艺,促进村民增收致富。2022年接待采茶体验20000余人次,初产鲜茶10万余斤,干茶2万余斤。
“三变”改革,铺就致富路
距离丰都县城28公里的三建乡,满山遍野的桃、笋竹、青脆李和青砖绿树红花的美丽古村落相互映衬。三建乡境内80%的地形地貌以山地、陡坡为主,地理环境差,又缺少产业,村民们过去只能以传统种养业为生,不仅收入低,而且缺少内生动力。
如何在这个“穷山沟”里闯出一片天?三建乡自2018年以来通过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率先在该县整乡推进农村“三变”改革,并与丰都农发集团合作,在8个村打造“一村一示范”产业,探索出了一条产业兴旺、企业资本增值、集体经济壮大、农民群众增收、全域经济提升的新路子,让老百姓的生活越过越红火。
“2019年,公司把我们村大河坝的120多亩土地流转过去,从巫山县引进青脆李果树苗栽种,然后聘请村民在基地务工,今年李树初挂果投产,我们获得了股份分红,收入明显增加。”三建乡鱼泉子村村民向后华露出了笑容。目前,该乡青脆李累计栽种面积达3200多亩,主要涉及夜力坪、鱼泉子、红旗寨等7个村(社区)。
不仅是青脆李,其它产业发展也风生水起。三建乡依托天然生态、特色资源、产业融合基础等优势条件,着力打造雷竹冬笋产业,笋竹产业发展也“势如破竹”,现已栽植雷竹3500余亩,带动引领丰都的竹笋产业高质量发展,促进了村民的增收致富。
近年来,三建乡的桃、枣、板栗等产业发展同样形势喜人。如双鹰坝村着力打造的生态水果采摘园,该园栽种有花果桃39.3亩、西梅29亩、果桑49亩、大樱桃18.4亩、枇杷10亩,全是纯绿色农产品,深受市民青睐。
目前,丰都农发集团在三建乡已建成猪腰枣、青脆李、雷竹、蟠桃,油茶、苗圃等8个示范片,发展助农产业1.5万亩;每年兑现保底收益593.6万元,为当地1500人提供就业岗位,支付当地民工工资2160万余元。2022销售笋子、桃子、青脆李20万斤以上,销售收入150万元以上。
(张鹤 胡斌/文 丰都农发集团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