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繁华地 一城好时光
渝中区加速推动文旅体育深度融合高质量发展
渝中是重庆“母城”和主城核心。历史积淀、山水灵动、人文荟萃,成就了这一方繁华地、一城好时光。
渝中是历史名城。“三千年江州城,八百年重庆府,一百年解放碑”。清晰地保留了重庆三次建都、四次筑城的历史文脉,积淀了巴渝文化、革命文化、红岩精神等,孕育了重庆的“根”和“源”。
渝中是山水之地。“天成形胜地,一石两江环。”享有“8D魔幻城”之美誉,宛如一幅世界级山水画卷,在长江与嘉陵江的拥抱之中展现独特魅力。
渝中是时尚之都。人文故旧间,转眼就是时尚繁华。在云端行云流水,乘列车开往春天。
渝中之美,美在景色,亦美在文化。
“十四五”以来,渝中聚焦“人文渝中”建设,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以体培元,加速推动文化、旅游、体育深度融合、高质量发展,全力打造国际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和历史文化传承区,先后摘得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国家重点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等多块“金字招牌”。
2022年,作为“重庆的世界窗口、世界的重庆客厅”,渝中区全力发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各项工作呈现蓬勃发展新气象——
渝中区以“优秀”档次通过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新发展复核;
渝中区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获评2021年度国务院激励表彰;
渝中区旅游服务质量提升行动获市政府落实有关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实干成效明显的区县督察激励通报;
渝中区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支队获评国家版权局2021年度查处重大侵权盗版案件有功单位;
渝中区体育运动学校获评2022年重庆市重点业余体校。
文化铸新 让历史记忆“活在当下、服务当代”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把文化建设提升到一个新的历史高度。
渝中区深植巴渝文化、革命文化、红岩精神等,把握时代主题、时代价值繁荣文艺创作,推出了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精心创排《雾重庆》《盼归》《红梅传书》等精品力作,《绝对考验》《川江号子》《城门几丈高》等多部舞台艺术、纪录片、文艺精品荣获国家级大奖。
作为重庆文化发源地和红岩精神原乡,渝中区努力留住古巴渝、老山城“根”和“源”,深化红色经典的“现代表达”和革命精神的“时代诠释”,精心保护文物遗址、历史建筑和文化生态。加快推进“红色三岩”建设,深入实施老鼓楼衙署遗址、七牌坊碑林等文物保护利用项目,建成开放重庆金融历史博物馆、重庆地名博物馆等优质文博场馆。“红色三岩”革命文物保护利用项目获评全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十佳案例,聚兴诚银行旧址修缮、“枇杷山书院”文物活化利用等项目荣获全市文物保护优质工程等7项大奖,中法学校旧址陈列展获得全市十大优秀展览。
同时,渝中区坚持把“人文渝中”建设融入城市气质、街巷肌理、百姓生活,有力地推进文化旅游与城市更新有机结合,建成了一批“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复兴片区,山城巷、戴家巷、三层马路等风貌区、老街区重现“天上的街市”“老山城的生活”繁荣景象,贰厂文创公园入选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十八梯入选全国非遗和旅游融合发展优选项目,“诗”与“远方”、“家乡”实现了更好的联结,城市更有质感、温度和人情味。
产业焕新 推动“打卡变刷卡、人气变商气”
作为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渝中区将文化和旅游产业确定为聚力发展的六大重点产业之一,将文化和旅游消费作为驱动产业发展的新途径和新模式。
渝中区文化和旅游业保持快速增长,旅游接待人数全市“领跑”,文化和旅游产业增加值总量位居全市前列,2022年接待游客4370.2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79.7亿元。
目前,渝中已打造洪崖洞、重庆演艺集团2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及一批特色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市区共建1个重庆对外文化贸易基地,基本构建起以创意设计、广告传媒、影视演艺、旅行社服务、旅游住宿等为主,以数字内容生产、新兴休闲娱乐为重要补充的现代文旅产业体系。
渝中区通过文化引领、商业支撑、旅游带动,提质升级夜间文旅经济、休闲旅游消费,建成“较场口—解放碑—洪崖洞”夜间文旅消费带以及解放碑—洪崖洞街区、贰厂文创街区、十八梯—山城巷传统风貌区3个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创新举办了“全球不眠夜”“重庆国际都市文旅消费节”“文旅惠民消费季”等节会活动,做靓“文化游”“山水游”“都市游”等精品品牌,打造“云端”高空观景台、沉浸式演艺、密室逃脱、文旅特色银行等特色消费场景,推出了“休闲之旅”“健康之旅”“天空之城”等精品线路,营造全域全时全季旅游生态圈,让游客“进得来、留得住”。
近年来,渝中区文旅产品供给能力持续提升,新业态、新场景、新地标不断涌现,大鹅岭旅游景区创成国家4A级旅游景区,“云端之眼”观景平台亮相央视春晚,洪崖洞景区热度位居全国第二,长江索道、两江游、李子坝轨道“穿楼”等旅游品牌享誉海内外,“万里长江第一索”“天上的街市”“开往春天的列车”等旅游招牌成为不可复制的渝中名片。入夜后的渝中区更是山水城景交相辉映、美轮美奂,都市商圈、夜游集市、夜间演艺、历史街区人流如织、热闹非凡,形成独树一帜的“山城”“江城”“不夜城”的壮观景象。
服务出新 文化服务“近悦远来、主客共享”
渝中区坚持“以人为本”理念,用“群众视角”“生活视角”,加速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和旅游公共服务协同提升,构建起“近悦远来”主客共享的服务之城,既服务好本地居民又服务好广大游客。
渝中区就公共文化服务与旅游要素的融合展开了深入尝试和探索,持续完善“10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把文化服务“搬进”景区街区,新建提升文图两馆总分馆,打造演艺空间、文化驿站、城市书房等新型文化空间。抗建堂、拾楼、原气喜剧等入选重庆市演艺新空间,觉庐“小黄楼”、枇杷山书院、曾家岩书院等特色文化空间成为深受市民游客喜爱的阅读休闲场所。渝中还精心培育了“母城文化沙龙”“城墙故事会”“解放碑周末音乐会”等服务品牌,推出音乐会、评书、戏曲等文化服务。
近年来,重庆被称为“最宠游客的城市”,大量游客前来渝中休闲旅游观光,要求城市旅游公共服务要更高品质、更精细化。渝中区坚持“主客共享、近悦远来”发展理念,挖掘“山水城桥”禀赋优势,加快推动“两江四岸”城市夜景提升,全域贯通“一带六横十六纵”山城步道系统,提质升级城市阳台、超高层观景台,开行索道、扶梯、轮渡、两江游、夜景夜游专线巴士等山城特色交通。渝中区不断提升旅游管理服务、智慧旅游服务和志愿者服务水平,优化布局城市候机楼、集散中心、游客中心、旅游厕所等服务设施,在持续增强“最宠游客的城市”品牌效应的同时,也致力于服务本地居民的日常生活。
体育振新 打造高品质建设“活力之城”
体育运动是强健群众身体素质的有效路径、强化区域交流合作的有机纽带。全民健身是增强人民体质、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
渝中区是新中国体育事业的发祥地之一,早在上世纪50年代,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邓小平、贺龙同志在渝中区大田湾建起了新中国第一个甲级体育场(馆),成为重庆体育、文化的重要活动中心,为重庆竞技体育和体育事业播下了种子。
近年来,渝中区竞技体育成果丰硕,建立了体育人才培养、选拔、保障、激励机制,培育了跳水、射击等一批优势项目,先后为国家培养输送了射击运动员王涛、跳水运动员施廷懋、国际象棋运动员谭中怡等数十名优秀运动员,为祖国、为重庆争得了荣誉。
渝中区也是全民健身蔚然成风的活力之区。为了进一步保护历史记忆、传承体育精神,2020年渝中区启动实施大田湾体育场保护与利用工程,以大田湾体育场、全民健身中心及周边载体为核心,保护修缮文物建筑,整治提升中轴文化风貌。经过两年多的修缮升级,2022年12月30日大田湾体育场正式开放投用,通过体育场地和生态公园的有机结合,成功打造约7万平方米的“生态体育文化公园”和“全民健身中心”,实现了人与环境、体育与休闲的一体融合发展。
此外,渝中区依托滨江公园、山城崖道,因地制宜地打造体育公园、健身路径、健身步道系统等体育设施,2022年该区新增体育场地面积近15万平方米、社区体育建设路径501个。渝中区创新实施“佛图关登山”“解放碑登楼”“城市定向赛”“都市健步走”等全民健身赛事活动,上线全国首个“全民健身活力城市大数据平台”,加快建设西部体育总部企业集聚区、西部体育消费先行区、全国知名体育旅游融合示范区。
(渝中区文旅委/文 除署名外由渝中区文旅委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