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城市管理局:办好“关键小事” 托起“稳稳的幸福”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市委六届二次全会指出,建设现代化新重庆,需要把握的一个重要内涵是“‘新’在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实实在在的新感受,要在高质量发展中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全面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认同感”。
2022年,市城市管理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管理应该像绣花一样精细”“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等重要论述,紧紧围绕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目标,以“管好城市为人民”为宗旨,围绕小微停车场建设、街头绿地提质、社区文化公园建设等方面,用心用情用力办好民生实事,着力把小事做好,将好事办细,让山城重庆颜值越来越高,生活越来越方便舒适。
25座社区体育文化公园
“边角地”变身“幸福地”
重庆是山水之城,山地城市特色明显,有不少的坡地、堡坎、崖壁等零散土地。这些土地又被称为城市的“边角地”,既不美观,也对城市空间造成了一定的浪费。如今,这些城市边角地带被因地制宜打造成了生态公园和便民设施,“边角地”变身成了市民“幸福地”。
在九龙坡区,陈庹路大桥东侧的彩云谷社区体育文化公园,建设规模约17.1万平方米,被定位为“彩云之谷、艺术台地”,以“重回自然生境”为主题,将景观结构划分为“一带四区”,依据标高将场地分为了四个板块,融入健身、康体、亲子等空间活动元素,是全龄段活力健康的户外空间。
在北碚区,文藻路旁的书香社区体育文化公园原来是一片不可进入、植物杂乱的绿地,如今成为周边居民休闲、健身的绿色空间。公园里,孩子们追逐嬉戏,老人们围坐在一起互道家常,呈现出一幅和谐美好的幸福生活图景。公园不大,约2000平方米,有巧妙搭配的花卉绿植、健身步道,也有乒乓球台、滑滑梯等健身游乐设施,是一处典型的“口袋公园”。
在高新区,凤鸣湖社区体育文化公园建设有运动场地面积约5000平方米,环湖步道约1公里,标准网球场、篮球场、5人制足球场等设施,成为当地全民健身新载体。
像这样的社区体育文化公园,我市已完工15座,其余10座正在抓紧进行施工和收尾工作。
根据我市印发的《2022年重点民生实事工作目标任务的通知》要求,将在主城都市区建设社区体育文化公园25座,在保障生态功能的基础上,布置球类运动场地、健身设施、跑步道、健身步道以及各类儿童设施、便民服务设施以及文化景墙、小品等元素,满足各年龄段群众体育锻炼需求。“我们将进一步加强统筹协调,通过现场督导、建立常态化工作机制,及时解决矛盾问题,确保按时完成建设任务。”市城市管理局有关负责人表示。
1200余座劳动者港湾
温暖城市守护者
“累了能歇脚、渴了能喝水、饭凉能加热。”近日,位于江北区红旗河沟国美商场旁的劳动者港湾里,环卫工人陈绿群接过早餐高兴地说,“这里就像我们的家一样。”陈绿群的话,道出了“劳动者港湾”带给她的幸福感。
走进这座看似简单的小屋,里面摆放着沙发、电视、冰箱、空调、微波炉等家用电器,置物架上放着杂志、药品、雨伞等日常用品,小小天地“五脏俱全”。2022年,江北区劳动者港湾还多了一项服务——提供免费早餐。
“以前我们没有休息的地方,累了就在路边随便找个地方坐一会儿。现在有了‘劳动者港湾’,我们不仅有了固定的休息场所,还有免费的早餐。谢谢党和政府把我们放在心上。”陈绿群说道。
城市稳步前行背后,还有很多和陈绿群一样的户外工作者。为传递城市温度,近年来,重庆市积极推动建设“劳动者港湾”并不断提高服务水平,满足劳动者如厕、热饭、纳凉、饮水等一切休息所需。
自2020年起,重庆市将劳动者港湾建设纳入市级民生实事,在劳动者集中的商圈、车站、居民聚集区等进行布局新建,同时利用已有的公共设施因地制宜进行改建合建,为劳动者提供便利的休息空间。2022年,我市新建劳动者港湾350座,总数达到1200余座,每年服务户外劳动者1800万余人次,已基本实现中心城区重要公共场所全覆盖。
扩大覆盖范围的同时,我市还优化管理服务、扩展功能。除了配备桌椅、烧水壶、微波炉等基本服务设施外,部分“劳动者港湾”还配置了常用医药箱、无线WiFi、书报角、影音设备等,探索港湾与停车场、充电站等不同市政设施、文化旅游设施协同集约建设,让劳动者和市民游客的获得感、幸福感持续攀升。
149处小微停车场
缓解“四老”区域停车难
2022年11月8日,渝中区星月湾小区居民李文仁并没有把车直接开进小区车库,而是在路口掉头转进了对面的大黄路公共停车场。“我们小区规划车位不够,以前停车是当地居民的一大麻烦事。”李文仁说,大黄路公共停车场今年初投用后,小区停车难问题大为缓解。
“重庆山高坡陡,停车场的用地条件非常有限,建设小微停车场是因地制宜的选择。”市城市管理局道桥管理处处长曹阳表示,针对中心城区“停车难”的民生痛点,市城市管理局组织各区城市管理部门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按照便民利民、节约用地、因地制宜的原则,实施对部分城市零星用地、闲置用地、桥下空间等存量资源挖潜,建设一批占地小投资少、建设快用地灵活的“小快灵”小微停车场,最大限度满足市民的停车要求。
小微停车场主要针对中心城区老旧小区、学校、医院、商圈等“四老”区域,其一体化设计、一体化建设、一体化管理降低了运营成本,市民停车更加方便实惠。如大渡口区跃进村小微停车场,利用医疗卫生用地缓解了重钢家属区停车难问题;九龙坡区劳动三村停车场,利用老旧小区公共地块建设机械式停车场,缓解杨家坪商圈及附近老旧小区停车难问题……
此外,小微停车场不仅满足了市民停车需求,临近区域车辆乱停乱放的现象也大幅减少,道路交通更加通畅;小微停车场不仅盘活了土地资源,同时以停车场建设带动城市管理综合整治,一些脏乱差地块的环境得到改善。
截至目前,中心城区已建成小微停车场149处,新增停车泊位1.2万个,已提前超额完成年度任务。2023年,在总结中心城区小微停车场建设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全市范围内将全面推进小微停车场建设。
217个“街头绿地提质”项目
打造市民休闲健身“小氧吧”
冬日暖阳下,于2022年6月完工的长江黄沙溪段绿意盎然,父母带着孩子在桥下运动活动空间玩耍,老人在滨水步道散步闲聊,游客在水岸景观边拍照打卡,一幅“水畅、江清、岸绿、景美、人和”自然滨江生态画卷徐徐展开。
“在这附近住了这么久了,都没怎么注意,黄沙溪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每天吃完晚饭,去江边散散心、吹吹风别提多惬意了” 家住黄沙溪附近的市民李阿姨说道。
渝中区长江黄沙溪段治理提升工程,以“重回长江”为主题,通过重塑滨江生态多样性,加强与腹地的联系,贯通亲水道、设置“桥梯驿”将人流快速引入滨江,打造出一条连接山城步道和滨水绿道的独特游线。如今,黄沙溪已成为市民感受自然的长廊、休闲娱乐的胜地。
在沙坪坝区小龙坎广场,通过拆栏杆、平场地,调整现有植物,同时重养护、保存活,增添休闲设施等手段,为周围居民提供休闲舒适的绿色共享空间;在高新区凤苑路,通过优化树种选择,构建起以遮阴防护为主、兼顾美观的道路绿化系统……
2022年,我市各区县充分挖掘并发挥街头绿地的服务功能,运用园林艺术手法,科学调整和配置植物,合理布局景观层次,逐步完善街头绿地游憩、休闲功能,增添城市文化内涵,完成“街头绿地提质”民生实事项目217个,完工项目面积288万平方米,超额完成全年任务。
“去年,我局制定了《重庆市街头绿地提质民生实事实施方案》,明确用三年时间以‘强化城市园林绿化精细化管理、着力提升绿地景观品质、优化城市绿地服务功能’为抓手,打造一批供市民游憩、观赏、休闲的可进入绿地。”市城市管理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将继续总结经验,稳步推进街头绿地和山城绿民生实事工作,把实事办好,把好事办实。
完善提升人行道1450公里
市民出行更惬意
“经过更新改造,这个区域的面貌焕然一新。道路变宽了,再不像从前那样拥堵、杂乱。”家住南岸区国际社区的陈大爷每天晚饭后,都会带着小孙子到家门口的游乐区玩耍,对小区外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甚是熟悉。围栏拆了、路灯变亮了、地面铺装了……道路更新的点滴变化他都看在眼里、喜在心头。
这只是我市人行道完善提升行动的一个缩影。2022年,九滨路人行道北起九龙滩广场实施人行道铺装改造、绿化改造和沿线基础设施提升,解决了以前路面破损、休息空间缺失等问题;高新区曾家大道人行道,“一街一景”靶向提升,更好地保障了在周边广达、英业达等园区工作生活的近10万人民群众的出行、休憩和游玩。
2022年,由市城市管理局牵头,计划在中心城区完善提升人行道1450公里。截至目前,中心城区已实施人行道完善提升1542公里,提前超额完成年度任务。
据市城市管理局有关负责人介绍,从2020年起,我市中心城区启动了人行道完善提升三年行动。三年来,市城市管理局组织各区城市管理部门按照以人为本、突出重点、因地制宜、整体推进的原则,围绕人行道“路、树、灯、车;井、杆、线、牌;箱、亭、栏、桩”十二要素进行综合整治,推进“两江四岸”滨江路沿线、城市主干道沿线,市场、医院、学校周边,核心商圈、广场公园、交通枢纽、历史文化街区等窗口地带的人行道管理实现常态化、长效化,在针对性解决人行道“走不通、不好走、不安全”等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净化人行道空间环境、改善市民出行环境。
三年来,从“试点示范”到“全面铺开”再到“基本完成”,中心城区已有超过2900公里人行道完成了“微整形”。“变身”后的人行道功能更好、“颜值”更高,让市民在“踱方步”中品味细节之美、品尝悠闲之甜,为营造“两线、三边、四点”人享其行的慢行氛围奠定了良好基础。
(顺然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