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好赶考路上的“科创题”
市科技局助力高质量发展综述
2022年,全市科技系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的殷殷嘱托,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战略机遇,加快推进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科技创新,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取得明显进展,交出了令人满意的答卷。
做好“填空题”
未雨绸缪抢占科创高地
高站位谋划、高起点建设西部(重庆)科学城、两江协同创新区、广阳湾智创生态城三大科创核心承载区,推动出台《西部(重庆)科学城国土空间规划(2020-2035年)》《关于支持西部(重庆)科学城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关于高质量创建广阳湾智创生态城的意见》等文件,集聚市级以上研发平台864家,建设国家应用数学中心、国家儿童健康与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等一批国家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以金凤实验室为样板的重庆实验室,加快建设重庆脑与智能科学中心,启动建设超瞬态实验装置、超大分布孔径雷达高分辨率深空域主动观测设施、中国自然人群生物资源库等科技基础设施项目,夯实科技创新中心的“四梁八柱”,不断提升创新能级和影响力,努力在全国创新版图中占有一席之地。
2018年以来,开创性启动重庆大学、西南大学、重庆医科大学、重庆师范大学、重庆邮电大学、重庆文理学院6个环大学创新生态圈建设示范工作,成为全国创新创业的“探索者”。目前全市已形成“6+N”环大学创新生态圈建设格局,累计搭建创新创业平台100个、孵化面积95万平方米,组建创投基金18支、基金总规模39.5亿元,引进科技服务机构234家,集聚在孵企业团队7348个,孵化科技型企业2977家、高新技术企业333家,带动16259名大学生创业就业,成为校地协作的“同心圆”、青年学子的“打卡地”。
做好“抢答题”
筑巢引凤弥补资源短板
针对我市高端科技资源不足的短板,实施《重庆市引进科技创新资源行动计划(2019—2022年)》,完善政策、筑巢引凤、主动对接,先后签约引进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和科学家团队108家(个),建设中科院汽车软件创新研究平台、北京大学重庆大数据研究院等各类高水平研发机构65家,布局各类实验平台283个(获批市级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级或市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9个,国家级或市级制造业创新中心3个),集聚高层次人才5430人(全职3645人、柔性1785人),实施科研项目843项,获取自主知识产权1463项、开展产业化项目409项、孵化科技型企业196个。
以金凤实验室为样板的重庆实验室启动运营、集聚由院士领衔的20个科研团队160余人。超瞬态实验装置纳入国家“十四五”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备选项目,中国自然人群生物资源库、分布式雷达验证试验等初步建成。联合微电子中心获批成为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市畜科院获批建设全国农业领域首个国家生猪技术创新中心,实现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双突破”。获批建设国家应用数学中心、国家儿童健康与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2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2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国家科技创新基地累计32个,市级以上科技创新基地和平台达到992家。
做好“必答题”
锐意改革激发创新活力
扎实落地科技创新政策,2022年度为7047家企业落实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加计扣除额325.23亿元,折算减免税额81.35亿元。积极推动企业到科创板上市,建立健全100家企业科创板上市储备库,形成“10+20+70”的培育梯队,加强重点培育企业“一对一”辅导服务。构建覆盖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的股权投资体系,种子、天使、风险投资三支政府引导基金已累计获批组建子基金92支、基金规模297.2亿元,累计投资项目1556个次、投资金额195.3亿元。
聚焦建设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着力构建“点、线、网、面”成果转移转化体系。深化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重庆市技术经纪专业职称申报条件》首创科技成果转化人才职称晋升“双通道”,建设“易智网”科技成果转化信息平台,建成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26家、国家备案众创空间69家、国家大学科技园3家,连续8年成功举办中国创新创业大赛(重庆赛区),重庆大学等4所高校入选全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百强,2022年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达630.5亿元,2021、2022年连续两年翻番。
立足破解轻资产科技型企业融资难题,在全国率先开展知识价值信用贷款改革试点工作,积极探索建立轻资化、信用化、便利化的债权融资新模式。依靠“大数据应用+软件化评估”,探索建立以创新要素与经营要素为核心的知识价值信用评价体系,实现先期授信、按需贷款,让科技型企业“能够贷”。改革试点以来,促成合作银行累计为10201家(次)科技企业发放知识价值信用贷款177.13亿元,引导商业贷款120.25亿元,有效缓解了我市中小科技型企业融资难题。
做好“拓展题”
协同创新提质产业发展
聚焦我市重点行业产业,着力破解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创新壁垒,强化科技资源精准配置,编制《重庆市技术图谱》,梳理6个产业32个重点方向,518项优势技术和652项“卡脖子”技术问题。凝练集成电路、卫星互联网、碳达峰碳中和等37个产业(行业)139个重点环节,形成《重庆市科技进步路线图》以及重点企业清单、人才团队清单和优势技术清单,推动科技创新资源一体化配置。2022年,开展科研项目管理和资源配置方式改革,全面梳理整合现有各类工作专项30余个,采取部门协同、市区(县)联动、政企协作等方式,启动实施汽车核心软件和生物医药2个重大专项和人工智能、现代农业、绿色低碳等10个重点专项,共实施408个重大(重点)项目,安排市级财政资金6.7亿元,带动区(县)投入1.88亿元,引导企业投入19.07亿元,初步建立起需求牵引、目标导向、协同创新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组织模式。
高质量发展科技园区,新增市级高新区1个,布局形成“4+12”高新区(国家级4个、市级12个),工业总产值占全市40%以上。加快建设渝北农高区,提质发展22个农业科技园区。大力培育科技型企业,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培育科技型企业42989家、高新技术企业6348家,山外山公司成功发行上市,成为我市首家科创板上市企业。率先在全国建立科研诚信信息管理系统、全市27万个科研主体纳入平台管理,率先在全国实现科技活动、管理过程、责任主体三个“全覆盖”。对科研失信行为进行分类管理和等级评价,累计产生信用记录296707条。
以科技特派员为支撑,由市级统筹全市科技特派员选派,进行宏观政策引导,区县具体负责科技特派员选派、日常管理、年度考核。2022年2819名科技特派员服务于870个乡镇、2948个村庄,培育基层技术骨干7068人,解决技术难题3820项,引进、推广新品种1618个,引进、推广新技术1880个。开播“科技特派员网络公开课”127期,观众超120万人次。
(市科技局 文/图)
2023年,重庆科技系统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秉承“内激活力、外引资源”思路,着力在党建引领科技创新、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科技经济融合发展、优秀科技人才集聚、科技创新开放合作、创新生态环境优化上发力,奋力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加快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让科技创新“关键变量”成为重庆高质量发展“最大增量”,为新时代新征程新重庆建设提供强大科技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