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十四五”时期占比将超20%,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到2035年前后进入重度老龄化,再到2050年左右人口老龄化达峰值,这一进程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两个阶段”基本同步,因此对全局上、战略上发展老龄事业提出更高要求。
老龄化正在快速发展,必将对中国未来发展造成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如何应对这一挑战,实现民族振兴和国家可持续发展,市政协委员罗韶颖等政协委员结合多年经营实际、长期考察调研对此提出建议:增加褒奖机制,促进养老人才稳定就业;持续完善居家社区机构养老相协调、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
养老服务仍存“堵点”
根据重庆市统计局公布的最新数据,2021年,重庆市现有60岁以上常住老年人701.04万、老龄化率21.87%,且高龄老年人口(80岁及以上)快速增长。全市高龄老年人口106.84万人,同比增加6.34万人;老年化率居全国第二,已实际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
目前,我市积极推进基层为重点,持续做深做实医养结合服务,助力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和老年人健康支撑体系。但经过多年经营实际和调研发现,养老照护还存在以下几个主要堵点——
医养尚未完美结合
3年新冠疫情,对养老行业以及养老机构经营管理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从国外经验来看,奥密克戎每隔数月就会带来一次疫情冲击,每次冲击均会对养老机构造成损害。同时,随着年龄增加,自身抵抗力、免疫力逐渐减弱,老人患病几率也会相应提高。据市卫健委数据显示,目前建成医养结合机构178家,开展医养结合服务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70家,占比34%;全市二级以上综合性医院设置老年医学科71个,占比49%。同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作为我国基层医疗机构支柱,目前医疗资源依然匮乏,尤其是缺少大型诊断设备和抢救设备。
去年11月初,重庆遭受疫情袭击和12月疫情管控调整后经验表明——大多数养老机构的配套医疗服务无法支撑老年人的医疗资源需求。作为基层支撑的社区医院因为缺少大型诊断设备和抢救设备,在医治老人尤其是紧急救护上作用有限,造成养老机构只能寻求综合性医院的帮助。一旦遭受疫情冲击医疗资源整体紧张的状态下,老年人正常求医以及紧急救护,很难得到满足。
专业人才缺口较大
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对养老需求趋于精细化和个性化,对一线养老服务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是,目前养老行业从业者平均年纪偏大,一线护理人员普遍学历不高。以常青社·凯尔慈禧养老院247名护工为例,平均年纪51岁,最大58岁,80%都是小学初中毕业。
在重庆,养老专业学生毕业一年的行业留用率在50%-70%,3年内的行业留用率为50%左右。这跟一线护理员社会地位不高、工作强度偏大、薪酬待遇偏低有明显关系。根据重庆民政2022年补贴政策,通过护理员评级的,可以获得一定补贴,但现实中很多护理员由于学历过低,无法通过认证;另一方面,具有考试能力的年轻人因无法看清未来发展方向,难以建立起专业认同感和养老服务的认同感。
护理人员流动性过大,年轻人缺乏,最终无法形成有效人才储备,导致专业人才缺口越来越大,技术和理念无法系统性传递下去,行业水平提升瓶颈无法突破,造成养老行业健康发展受限。
心理健康易被忽视
目前,养老事业的各种改革,大部分聚焦于适老化硬件设施的改造和老人身体健康管理,如何有效减轻老人心里的社会脱离感,尚未得到重视。
老年人退休后离开工作岗位,儿女成家立业带来家庭生活的空巢化,同时身体机能逐渐退化,常常处于与原有的社会联系逐渐减少的状况之中,很容易陷入“社会隔离”的状态,从而对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年龄偏见正被普遍强加于60岁以上人群,即使是居家养老的自理型老人,很多时候依然处于“隐形”状态,遭受着各种代际和人际关系的社会隔离,疏远感、孤独感侵袭着晚年生活。科学研究现实,社会隔离严重影响老年人的身体机能、心理健康,增加早亡风险。
多方联动解决“难点”
由于人口老龄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必然发生的一种人口现象,所以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要遵循人口发展和人口老龄化的一般规律,实行“适应战略”和“延缓战略”,并坚持二者并举。
在老龄化加速加深的当下,需要持续完善居家社区机构养老相协调、医养相结合,同时,关注老人心理健康和加强其社会认同感,也是不可忽视的环节。建议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医疗单位下沉养老机构
进一步加强养老机构医养结合,鼓励上规模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打造样本工程,做好示范效应。
选择具备规模的养老机构,同时具备长居老人数量多、高龄老人和患基础病老人比例高等特点于一身的养老院,摸索在养老院内设立医疗点,配备一定医疗设备,医院通过派驻或者托管的形式,让医护长期驻点,并配置一定量药品,满足机构内入住长者的医疗需求外,应对疫情常态化带来的医疗资源紧张,并将看病前置化。
鼓励养老机构与周边二级以上综合性医疗机构建立对口合作关系,医疗单位为养老机构开通就医专线和转诊绿通渠道,紧急情况下保障养老机构的医疗需求得到快速满足。在政策及审批层面,对养老机构开办医疗资质、申请长期护理保险优先审批、医保额度给予倾斜,对养老机构采购应急医疗物资(药品、设备等)开通专门渠道,优先供应和配送。
继续通过完善薪酬、倾斜职称评定等激励机制,鼓励医护人员到医养结合机构执业,鼓励执业医师到养老机构设置的医疗机构多点执业。建立医疗卫生机构与医养结合机构人员进修轮训机制,促进人才有序流动。
增强职业的社会认同感
增加褒奖机制,增强职业认同感和荣誉感,促进养老稳定就业。
目前,养老行业虽然有民政部牵头的职业技能大赛,但褒奖机制无法跟其他行业相比。建议多部门联动,建立相应的区(县)级、省(自治区、直辖市)级、国家级褒奖机制,鼓励媒体开展各种养老类荣誉评选。全方位多角度助推养老事业发展,增强养老行业人员的荣誉感和认同感。
同时,需要尽快完善养老护理人员职业技能等级评价机制,明确职业技能补贴和给予更多成长路径。针对目前养老行业待遇较低无法吸引年轻人的现状,对从事养老服务工作的普通高等学校、职业院校毕业生,学习期间可给予学费减免并签定服务年限协议。毕业后,除按照规定给予入职补贴外,也可以参照养老机构税费减免的方式,增加养老行业人员收入,吸引更多的年轻人投身养老服务行业。
职业培训已列入国家战略发展规划,建议针对大健康产业出台更多利好政策,鼓励和支持开办大健康类培训专业及学校,提升从业人员的职业技能,重点培养专业康复、临床照护以及心理疏导方面的专业人才。
为老年人创造舒适环境
让老年人感到自己对社会还能有所贡献,生命有价值、有意义,他们会感到生活有动力,生命有活力,也会促进他们的身体健康。探索适合老年人灵活就业的方式,为健康尚可、有劳动意愿的老年人提供职业介绍、职业技能培训和创新创业指导服务。引导老年人以志愿服务形式积极参与基层民主监督、移风易俗、民事调解、文教卫生等活动。
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和政策体系,从健康老龄化开始转向积极老龄化并落地实施,因此,需要构建从政府到机构到舆论,都要鼓励老人自立,老年人不仅要老有所养、老有所依,也要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
试点建设社区和养老院结合综合体或者社区高龄老人服务型住宅,将服务对象定位于能自理或者半自理的老年人。比起专业养老机构 ,住宅型社区居家养老的方式更易被老年人接受。以租赁形式提供给老年人,由养老机构提供日常巡逻、送餐之类的生活安全保障,满足老年人想住在子女附近不脱离社区生活又可以集中照护的需求,这样也可以一定程度上减少老年人的社会脱离感。
人口老龄化是一个长期国家战略,作为老龄化凸出的重庆,希望更多人积极参与养老事业,探索出更多可以解决养老照护堵点的典型,这将对全国其他地区也有极为重要的示范参考意义。
(顺然/文 迪马股份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