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00多年前的仲夏,荔枝熟了,位于长江和嘉陵江交汇处的江州(今重庆渝中)果香满城。城外荔枝园里,枝头果实累累,树下觥筹交错,红男绿女穿梭其间,一个以荔枝为主题的“采摘节”正如期举行。
宋代之前的重庆,气候温和潮湿,盛产荔枝。杜牧诗云:“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唐玄宗的宠妃杨玉环喜食鲜荔枝,为了从今重庆主城、涪陵、合川一带采运,朝廷不惜耗费民脂,专门修了一条从涪州(今涪陵)到长安(今西安)的“快运高速”——荔枝道。
东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记载说:“江州县郡治……有荔支(即荔枝)园,至熟,二千石常设厨膳,命士大夫共会树下食之。”每年荔枝成熟时节,巴郡太守都要在荔枝园中依惯例大摆筵席,邀请属地官员和社会名流携眷属赴宴并采食荔枝。
能收到请柬的人,必然是巴郡和江州城中的头面人物。夫人们提前很久就准备好了新装,希望在一年一度的宴会上艳压群芳。赴宴前,她们都要精心装扮,搽脂抹粉必须用江州产的“堕林粉”,此粉御贡京师,闻名天下,是当时最高档、最出名的化妆粉之一。
中国古代妇女追求冰肌玉肤,尚白,有“一白遮百丑”的说法。先秦时期崇尚刚健朴素、粉白黛黑、自然清丽,秦汉后才流行红妆。她们抹胭脂、画黛眉、贴花钿(黄)、点面靥、描斜红、涂唇脂前都要先上粉底,只是不同时代的妆容和风格各异。古人使用的粉底主要是铅粉或米粉。铅是重金属,长期附着在皮肤上会损伤身体并使皮肤变青,因此用稻米和清水制作的“堕林粉”便成为上流妇女们的首选。
今重庆江北、渝北一带,汉魏六朝时盛产贡米,用御米制成的“堕林粉”深受贵族妇女青睐。《华阳国志·巴志》载曰:“县下有清水穴,巴人以此水为粉,则膏晖鲜芳,贡粉京师,因名粉水,故世谓江州堕林粉也。”
江州原是巴国国都,秦置县,北周改为巴县,隋称渝州,宋先名恭州、后叫重庆,因此重庆另有巴渝之称。江州辖今主城九区及江津、綦江、南川、璧山、永川等地。江州县如此广阔,“堕林粉”产于何处呢?
南宋王象之《舆地纪胜》载曰:“清水穴在重庆府西三十步,水常清冷,味甘,亦名粉水井。”此指旧巴县署内之灵湫。现代著名学者任乃强《华阳国志校补图注》曰:“清水穴,在今‘后寺坡’下,俗称‘道门口’。”但明代曹学佺《蜀中名胜记》和清初王士祯《蜀道驿程记》等均谓清水穴即重庆南岸莲花山麓流经龙门浩之清水溪,四川文史学者刘琳通过考证也认同此说。今从曹、王、刘之说,以“清水溪”即“清水穴”,存疑处留待探究。
“堕林粉”名称之由来,其说不一。任乃强“校补图注”称“堕林粉”得名于后寺坡林木茂密,“自清水穴上望,如山顶森林层层下堕。故曰‘堕林’。”刘琳校注为“堕休粉”,却又注述《水经注》及《蜀中名胜记》引《三巴记》作“堕林粉”,《华阳国志》张、吴、何等本亦作“堕林粉”;而《舆地纪胜》引《图经》,以及《元一统志》作“随沐粉”。“随沐粉”疑是取洗发后用以敷面而名,但“堕休粉”因何而名,实难知其意?但都不及“堕林粉”形神皆俱,意蕴隽永。
南宋许及之诗云:“丁香多意绪,和月堕林梢。”又有章少隐诗云:“片片梅花随雨脱,浑疑春雪堕林梢。”诗人笔下的雪和月都是良辰美景,雪有痕而月无迹,雪月堕于林梢浑然天成,美不胜收。“堕林粉”可取意于用此粉妆成后,如雪月堕林一样粉妆玉琢、赏心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