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政协报数字报纸

国内统一刊号:CN50-0064
微信公众平台:CQZXB999
2023年03月06日
按日期搜索
12 2014
 
 
 
 

重庆政协报

重庆政协报谱写新篇章  建功新时代——2023全国两会特刊 唱好“双城记”  扮靓“生态圈”  川渝携手共筑长江上游生态屏障

版面翻页
谱写新篇章 建功新时代——2023全国两会特刊
04

唱好“双城记” 扮靓“生态圈” 川渝携手共筑长江上游生态屏障

同饮一江水,共享一片蓝天。

川渝两地同处长江上游,守护绿水青山,共筑长江上游生态屏障,是责任,也是使命。

2022年,长江干流川渝段水质保持为优,重庆74个国控断面水质优良率达到98.6%,四川203个国控断面水质优良率达到99.5%;川渝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均圆满完成国家下达的目标,评价空气质量6项基本指标全部达标,重庆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332天,四川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326天。

优良的生态禀赋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绿色家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自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启动以来,川渝两地坚持把保护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从携手构建生态共建环境共保机制,到着力破解跨界污染协同治理难题,两地已形成区域管理共商、生态共建、污染共治、发展共促的整体合力,共同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守护巴山蜀水美丽画卷。

共促绿色发展 协同发力共建无废城市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无废城市”建设理念的内核是推进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本质上是绿色发展的关键一环。

2019年,作为全国唯一一个省级“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城市,重庆将“无废城市”建设作为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要举措,建立了一个跨领域、跨部门、跨区域的固体废物管理体系,形成了一批具有重庆特色、全国引领性的创新成果,走出了一条全域无废、川渝共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热腾腾的黔江鸡杂上了桌,酸辣开胃,吸引着四方来客大快朵颐。数小时后,残羹剩菜被送到了黔江区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场,凭借着高盐、高油类的食物特性,发电场如同有了“帮手”,发电量甚至比同等垃圾发电场更有“力道”。

这是重庆大力发展“无废”产业的成效之一,通过构建完善的固体废物循环产业链,推动传统的“资源—产品—废弃物”线性经济模式转变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循环经济模式,不仅用“无废”的理念建设“节约”型的城市,更是为产业发展腾出空间环境,有力地推动重庆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一木为树,双木成林。

“战略”从来就不是一个地方的单打独斗,在保证各自辖区内的固体废物处理时,重庆与四川打破行政壁垒,将“无废城市”建设从多面延伸至全域。

资源设施共享,便是将川渝无废共建的大胆构想照进现实。

重庆德能再生资源股份有限公司是川渝地区第一家专门回收利用废铅蓄电池的企业。公司曾面临一个尴尬的难题:铅蓄电池在重庆产量较小,他们经常“无废可用”;而相邻的四川,这种电池的产量较大,往往需要排队等候处置。

何不把四川的废铅蓄电池运到重庆来处理呢?

然而,废铅蓄电池属于危险品,处置程序复杂,要层层审批,有时得花1个月工夫,量再小都要审批,企业只得安排专人来跑手续。

2020年4月,转机出现,川渝在全国率先建立危险废物跨省市转移“白名单”制度。制度明确,根据各自的废铅蓄电池、废线路板等危险废物利用处置能力,每年确立经营单位以及可接收的类别和数量,在“白名单”范围内的可以直接审批。“白名单”制度简化了审批程序,不需要再经过双方函来函往的函商程序,企业在5个工作日内就可以得到审批结果。

正是得益于此,该企业满血复活。现在一年只需办两次审批,每次3万吨,只要累计不超过总额,每次运送几百吨不用单独审批。随着“白名单”制度“朋友圈”扩大,该企业还能处理贵州、云南的废铅蓄电池。

2020年以来,川渝两地纳入“白名单”审批危险废物近15万吨,纳入跨省转移“白名单”的危险废物种类由2021年的10种增加到2022年的32种,再增加到2023年的46种。

危险废物跨省市转移“白名单”制度只是川渝无废共建的重要举措之一。

2022年6月,川渝印发实施“无废城市”共建指导意见,在重庆全域和四川15个地市共同开展“无废城市”建设,建立指导帮扶团队和共建机制。两地还积极探索开展跨省市“点对点”定向利用豁免管理,推进毗邻地区利用设施共享。

“‘点对点’定向利用豁免,是指一家危险废物产生单位产生的一种危险废物,作为另一家危险废物利用单位环境治理或工业原料生产的替代原料进行使用,这个利用过程可不按危险废物管理,利用单位豁免申领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重庆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此外,重庆还开展固体废物领域减污降碳路径及数据核算方法研究,联合向国家申报在川渝两地开展相关试点示范;同时,还强化与成都市“双核”无废联动、四川省广安市融入重庆都市圈无废共建、高竹新区联合建设。

共治跨界污染 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

铜钵河是流经重庆市梁平区和四川省大竹县、达川区的嘉陵江支流,由于流经川渝两地,管理存在困难,污染较为严重。

“2017年,铜钵河流域上河坝断面水质为Ⅳ类,部分月份水质甚至出现了Ⅴ类或劣Ⅴ类的问题。”梁平区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为了给铜钵河“刮骨疗伤”,川渝两地共同印发《铜钵河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川渝联防联治方案》,签署《达州—梁平铜钵河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联防联治协议》,建立联席会商、联防共治、信息共享、流域生态补偿、联合执法等机制,打破行政区域壁垒,实现常态化联防联控、共建共保。

累计投入5.04亿元,实施53个治理项目,川渝两地协同治理,解决了铜钵河流域一批水环境突出问题,完善了一批环境基础设施。截至目前,铜钵河上河坝断面水质稳定达到Ⅲ类,个别月份水质达到Ⅱ类。

铜钵河的美丽蝶变只是川渝两地携手治污的一个缩影。

为了推进跨界水污染治理,川渝两地联合印发《琼江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川渝联防联治三年行动计划》,以整治跨界小流域为重点,共同推进琼江流域水污染防治和水生态环境修复,合力打造示范河流。实施跨省市排查暗访,建立全国首个跨省市联合河长办,发表《川渝跨界河流管理保护联合宣言》,联合开展污水“治三排”、河道“清四乱”专项整治工作,累计发现并整改河湖管理保护问题1600余个。开展多轮联合暗访督查,累计排查并完成整治问题200余个。

此外,积极推动上下游数据共享,在跨界河流修建水质自动监测站,实时、连续监测跨界河流水质,依托国家水质自动综合监管平台实现川渝25个交界断面水质监测数据共享,强化上下游水质监测预警,开展异常数据协同响应、处置等。

2020年9月,川渝签订《川渝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协调联动合作协议》,紧盯跨界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探索开展联动督察、联动整改,实现一张清单“管两地”,有效打通“上下游”“左右岸”行政区划壁垒。

2022年,川渝又共同商定将大清流河流域跨界(涉及重庆市荣昌区,四川省内江市、资阳市)断面水质不稳定问题作为联合督察主要事项,共同印发了《大清流河流域水环境问题整改督察联动工作方案》,合力推进大清流河流域联动督察。川渝两地还修订了自由裁量基准统一执法尺度标准,开展联合执法稽查,毗邻区县开展了突发环境事件联合应急演练,两地还将在宽度、深度上进一步深化合作交流模式,优化执法方式,提升执法效能。

除了对跨界河流的协同保护,川渝两地还进一步深化大气污染协同防控,签订深化大气污染联合防治协议,建立全国首个跨区域跨部门联动推进“两高”水泥行业常态化错峰生产制度,推动两地120家水泥熟料生产企业开展协同精准错峰生产。应对连片污染,协同修订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推进应急响应一体联动。实施执法联动,建立联合执法工作机制,协同修订印发生态环境行政处罚裁量基准。

共商环境管理 加快形成联建联治格局

无论是共促绿色发展,还是协同治污,一切都得益于川渝在生态环境管理协同、措施协同、政策协同、能力协同等各方面下足的真功夫。

2020年4月,两地生态环境部门召开了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第一次联席会议,探讨深化川渝合作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生态共建环境共保工作。

在此次会议上,两地签订了《深化川渝两地大气污染联合防治协议》《危险废物跨省市转移“白名单”合作机制》《联合执法工作机制》等有关合作协议。

7月,《重庆市生态环境局成都市生态环境局战略合作协议》在渝签署,双方约定将在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协作、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前沿政策研究、推进水污染防治合作、强化大气污染防治联动、推动环境执法与应急互动等方面,建立务实高效的合作机制,共促环境保护,共建生态文明。

同年11月,两地生态环境部门召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第二次联席会议,并签订《深化川渝两地生态环境监测合作协议》《深化川渝两地生态环境标准协同合作协议》。

2021年10月,两地生态环境部门召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第三次联席会议,共同探索建立跨区域环评协商机制、探索共建区域性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促进成渝两地生态环境保护合作走深走实。

2022年2月,生态环境部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重庆市人民政府、四川省人民政府印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生态环境保护规划》。该规划提出,到2025年,成渝地区生态宜居水平大幅提高,生态安全格局基本形成,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取得显著成效,城市开发模式更加集约高效,环境突出问题得到有效治理,城乡环境基础设施更加完善,生态环境协同监管取得明显成效、区域协作机制和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更加完善,精细化治理能力显著增强,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取得显著进展。

2022年12月,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第四次联席会议上,两地达成深化联建联治,在共促绿色转型、共治跨界污染、共防环境风险、共抓环境管理上下足功夫的共识,并签订了《推进川渝生态环境大数据协同共享应用合作协议》。

……

在国家战略指引下,一次次共商会议召开,一份份合作协议签订,川渝协同环境监管体系日渐完善,加快形成联建联治格局。

截至目前,川渝两地累计签订涉生态环境保护合作协议近100项。共同推进玻璃、陶瓷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和页岩气开采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等地方标准编制,联合制定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生态环境标准编制技术规范,加强行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和监测方法标准修订沟通协调,促进新发布标准协同一致。

同时,建立区域环境准入协商机制,坚持一张负面清单管两地,共同印发四川省、重庆市长江经济带发展负面清单实施细则。加强环境影响评价会商,互用共享环评专家,共同争取成渝中线高铁、成达万高铁、渝西高铁等重大项目环评获得生态环境部批复。

在川渝共同努力下,两地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越走越宽广。

(程竹青/文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由市生态环境局提供)

录入:徐影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重庆市委员会 地 址:重庆市渝北区红锦大道68号 邮 编:401147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