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举行全国两会专题云记者会
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五年来,我们“有序发展城市群和都市圈,促进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庆市已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作为市委“一号工程”和全市工作总抓手总牵引,四川省也将其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四川的总牵引。如何加快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3月8日,出席2023年全国两会的住渝全国政协委员围绕这一主题,接受了市内外媒体专题云采访。
余国东委员:共同守护好巴山蜀水美丽画卷
2020年以来,重庆携手四川强化“上游意识”、共担“上游责任”,将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作为事关长远和全局的重大政治任务来系统抓,积极构建长江上游生态保护大格局,着力推动成渝地区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目前,两地在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生态共建环境共保方面取得了哪些初步成效?
“川渝两地已累计签订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合作协议近100项,长江上游生态屏障不断筑牢。”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重庆市委会副主委、重庆市生态环境局局长余国东表示,川渝两地围绕生态修复强协作,协同落实长江“十年禁渔”,提前完成1.5万余艘渔船、近2.7万名渔民退捕上岸;联动实施“两岸青山·千里林带”建设280余万亩,协同生态修复长江干支流沿岸废弃矿山7000余公顷。
两地还协同立法加强嘉陵江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建立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共同投资20余亿元在铜钵河、琼江等跨界河流实施110余个治理项目;统一重污染天气预警和应急响应标准,开展蓝天联动帮扶6轮次,协同推动两地120家水泥企业精准错峰生产;在全国率先开展跨省域“无废城市”共建,首创危险废物跨省转移“白名单”制度并拓展延伸到云南、贵州,平均审批时限由1个月压缩至5天左右。
“我们围绕绿色发展谋共赢。”据余国东介绍,川渝两地已共同印发长江经济带发展“负面清单”实施细则,开展碳达峰碳中和联合行动,共建国家级生活垃圾分类及资源化利用示范区县14个,开通跨省城际公交线路19条。
如何让长江上游生态屏障更加牢固?余国东分享了自己的思考。“我们将共商环境管理,着力打造生态环保协作样板。”他说,两地将加强跨界重大规划、重大建设项目环评审批会商,联合制定生态环境标准编制技术规范,推动生态环境监测网衔接融合,共享水、大气等环境质量数据。同时,深化司法协作,加强交界水域禁捕联合执法监管,加强生态环保联动督察,共同建设环境应急物资储备基地。
在持续提升区域生态系统质量方面,余国东说,将出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六江”生态廊道建设规划,强化毗邻地区自然保护地和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制定川渝地区矿山生态修复技术规范,共同推进嘉陵江等重点区域水土流失治理,实施三峡库区腹心地带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此外,还将持续深化“林长制”,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提质建设“两岸青山·千里林带”。
“我们会深化跨界水体协同保护,深入推进‘联合河长制’,常态化开展联合巡河,推进大清流河、南溪河等跨界河流一体化治理。”余国东表示,两地将继续深化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加强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一体联动,联合实施空气质量预警预报和治霾科技攻关,开展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控制,并深化川渝两地“无废城市”共建,拓展危险废物跨省转移“白名单”制度。推进天然气(页岩气)千亿立方米级产能基地和成渝氢走廊、电走廊、智行走廊建设,加快建设重庆国家级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优化运行重庆“碳惠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平台……探索绿色低碳转型之路,川渝两地也将携手深入开展。
明炬委员:共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我们始终紧扣《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聚焦‘两中心两高地’战略定位,深入推进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科技创新,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为重庆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支撑,为建设科技强国贡献力量。”云记者会上,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市科学技术局局长、党委书记兼外国专家局局长明炬围绕创新平台、核心技术攻关、培育市场主体、川渝协同创新、创新生态等方面介绍了我市推动科技创新的主要做法和下一步打算。
高能级创新平台是科创中心建设的基础支撑,是形成有辨识度创新成果的核心载体。“我市提质发展西部(重庆)科学城、两江协同创新区和广阳湾智创生态城,着力构建‘原始创新—产业协同—产业落地’的创新体系。”明炬说,我市正打造智能科技、生命健康、绿色低碳三大科创高地,积极推动国家实验室重庆基地落地,争创全国重点实验室,着力建设金凤实验室、明月湖实验室等“重庆实验室”,集中力量打造原始创新集群和策源地。
“我们还强化科技赋能产业发展,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明炬表示,我市深入实施基础研究发展行动,聚焦前沿、新兴、交叉领域,鼓励一批科技领军企业开展前沿性、引领性研究,支持设立市自然科学基金创新发展联合基金,聚焦重点产业发展需求,组织实施汽车核心软件、人工智能、高端器件与芯片、先进制造、生物医药等科技创新重大(重点)专项,加快攻克一批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力争形成一批重大科技成果。
“重庆是老工业基地、国家制造业中心,必须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以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为突破口,深度推进企业主导的产学研协同创新。”在培育高质量市场主体方面,明炬说,未来五年,把“双倍增”行动作为全市科技创新工作的重要抓手,构建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体系,采取创新高分报表、科技创新“五色图”、激励引导专项资金分配、年度绩效目标考核等方式,推动创新资源和要素向企业聚焦。同时,积极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让更多成果从“实验室”快速走向“生产线”,高质量建设重庆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打造未来产业科创园,将重庆建设成为西部地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重要承载地和辐射源。
为担负起共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这一战略使命,明炬说,川渝两地将共同举办好首届“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协同建设“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区,一体推进国家成渝综合性技术创新中心建设,高效协同建设川渝共建重点实验室,积极创建成渝综合类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打造以“万达开”协同创新示范区为样板的毗邻地区协同创新示范区,构建区域贯通、要素畅通、功能融通的成渝中线科技创新走廊,让川渝协同创新合作越来越紧密、越来越深化。
“抓创新,生态是核心,良好的创新生态是科创中心建设的土壤条件。”明炬表示,重庆正努力在实践载体、制度安排、政策保障、环境营造上下功夫,深入实施科技体制改革攻坚行动,探索校企、院企科研人员“双向流动”机制,绘制海外人才地图,实施新时代科学普及行动,弘扬科学家精神,营造创新氛围。
董洪川委员:提升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语言服务能力
全国政协委员、农工党重庆市委会副主委、四川外国语大学校长董洪川一直关注中国外语人才体系建设和培养。
“作为现代服务业重要一环的语言服务和翻译工作,在促进对外经贸交流合作、推动企业国际化、中国文化‘走出去’、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国家形象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董洪川认为,在打造内陆开放高地、深入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过程中,语言服务业的健康发展和职业化翻译人才培养不可或缺。
“建议强化政策保障,加大对语言服务行业的支持力度。”董洪川呼吁由国家部委部门协同管理,在成渝地区建立一批语言服务基地,鼓励企业与高校合作共建,并在政策、资金、技术、项目审批等方面给予支持;由商务部等部门牵头、成渝两地出台相关政策,加强语言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对翻译技术革新与研发的支持力度,建立健全语言服务行业监管机制。
同时,董洪川还建议推进专业建设,完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翻译人才培养布局。董洪川希望教育部及相关部门在学科专业建设与学位点建设上给予支持,鼓励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校开展翻译专业博士学位人才培养工作;结合成渝地区在国家新开放格局中的区位优势,开展面向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需要的关键语种布局;重视区域内少数民族语言翻译需求,开展少数民族语言资源保护与研究、相关翻译人才培养工作;重视语言残障人士翻译服务需求,鼓励相关院校开设手语翻译专业;关注复语翻译人才培养,结合成渝地区语言服务市场需求,开设多语种复语翻译专业;关注市场对于外语母语翻译者的需求,国家和地方政府完善相关的国际化人才培养与人才引进机制,吸引外籍学生来华、来渝学习,外籍翻译专家来渝工作;教育部及相关部门在国际化办学、语言类教师出国研修项目等方面给予成渝地区高校支持。
在董洪川看来,加大统筹力度,建立区域性语言服务行业发展协同机制也很重要。他建议由国家部委牵头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区域性语言服务研究中心,形成成渝两地政产学研协同工作机制,承担国家和地方重大语言服务研究项目和语言服务翻译工作,开展区域性语言服务行业研究,制定成渝地区语言服务行业规范,定期发布成渝地区语言服务行业发展报告和智库研究报告成果。此外,成渝两地语言服务行业协会、翻译类学术组织、翻译人才培养院校加强协同联动,通过建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翻译教育联盟”等方式在顶层设计、行业研究、翻译服务、人才培养、资源共享等方面发挥引领作用。
经过一体化整治,流经重庆市合川区与四川省武胜县的南溪河重见清澈。图为南溪河合隆段。(资料图片) 王加喜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