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巴蜀中学校数字化教育高质量发展路径探索
获得公平而高质量的教育,是人民不懈追求的目标,在当前时代背景下,要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应用,立足开放共享的互联网思维,推动教育协同发展。重庆市巴蜀中学校(以下简称巴蜀中学)在此背景下建立跨区域教育共同体“巴蜀云校”,通过技术支撑学生个性发展、优势带动师资队伍建设、示范引领助力区域改革以及文化输出打造“留学中国”,助推区域、城乡、校际之间教育优质均衡和国家间文化交流,在不断的探索实践中打造数字化教育新生态。
教育意蕴 以跨区域教育均衡发展共同体重构教育生态
在党中央、国务院、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加强“三个课堂”应用的指导意见》《“十四五”县域普通高中发展提升行动计划》等政策的指导下,巴蜀中学自2020 年3月起积极探索“5G+智慧教育”的未来教育实践应用场景,巴蜀云校应运而生。利用5G网络、高清直播设备、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基于教育部西南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西南大学分中心的学术支持,巴蜀云校将巴蜀中学优质教育教学资源输送到国内外远端友好学校,并为其提供教育、教学、教研、评估、教师发展、教务管理等多维度、全方位的解决方案,建立健全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借助互联网平台促进优质教育教学资源传输与流动,推动区域、城乡、校际差距有效弥合,打造跨区域教育均衡发展共同体,逐步努力实现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中国优秀文化输出,具有可丰富的现实教育意蕴。
一是重建课堂教学,巴蜀云校突破既有教学体系中的缺陷,着力满足教学改革需求侧实际需要,打造与合作学校及地区相契合的优质课堂,基于信息技术的“双师+”课堂有效打破隔离型教学文化,推进合作型、开放型、民主型教学文化的生成。二是重组教学资源,巴蜀云校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协同联动,让欠发达地区教师和学生享受优质教学资源惠泽,提升合作学校办学水平、办学质量,丰富教育资源。三是重塑师资队伍,巴蜀云校为远端合作学校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变革性驱动力量,将数字技术与教师队伍建设深度融合,拓宽教师未来的职业发展路径。四是重构教育生态,融入“互联网+”带动传统教育信息化转型趋势,以教学资源、形式、主体、实践等方面转向构筑适应现代教学的育人新情境。
实施策略 “教”“学”“研”全面构建跨区域教育均衡发展共同体
首先是提升“教”的实效。
巴蜀中学在教学规划上,重视顶层设计与底层实践的有机融合,以“协同”和“提升”两种方式优化和再造课堂建设,形成闭环以持续推动名校课堂创新应用的良性和可持续性发展;在教学实施上,不断提升课堂交互性与临场感,完善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跨时空信息化教学新样态,在巴蜀云校的项目中,移动终端进课堂的应用价值不仅体现在提供大量的教学资源和丰富的交互方式上,还体现在可生成并存储教育大数据,为管理者和师生提供教学和学习的情况反馈,以便制定调整教学教研计划,实现了教学空间的新一轮重构;在教学评估上,基于云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下,教师对于学生的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等贯穿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同时巴蜀中学建立多方参与、上下联动、职责明确的评价机制,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方案,为教育专家评价教学质量提供数据支持和决策依据。
其次是突破“学”的质量。
在学习方式层面:“双师+”课程班有效打造共同视域下的线上与线下学习融合模式,实现异地同堂,以同教师、同授课、同教研、同教辅、同作业、同考试、同测评、同评讲、同教材、同科研、同规划、同实践十二个同步的方式,同享优质教学资源。此外,巴蜀中学积极响应国家强基计划,培养有志于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学生,特设高质量高水平强基课程接入云校直播,为缺乏强基资源的远端学校提供有力支持,弥补了当地课程开不齐、开不足的缺陷,扶持当地优生发展,提供未来进军高校学府提供新的路径可能。
在技术支持层面:基于区域的协同评估智能批阅系统,巴蜀中学利用人工智能深度学习技术对课后作业进行图像识别,并根据数据累积记录学生成长曲线,通过知识图谱的关联关系,科学有效的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成绩。同时,巴蜀中学将互动教学系统与传统教学分析模型结合,精准捕捉和分析教师和学生的课堂行为,通过人脸识别和模式识别技术进行学生考勤统计、表情计算、姿态定位、行为识别等,进而通过教学经验模型进行学生课堂注意力分析、课堂精神状态分析,知识点理解度分析、课堂活跃度分析等大数据在线统计、分析功能,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方案,为教育专家评价教学质量提供数据支持和决策依据。
在个性发展层面,教育信息化发展进入到以有效支持教与学、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为核心诉求的新阶段之时,巴蜀中学为学习者提供满足其个性需求的新型学习方式以支持其自主发展。特设学习中心拓展学习资源为学生成长保驾护航,开展生涯规划活动、学生成长测评、主题纪念班会、社会实践教育等不同形式的德育活动,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的培养和树立。
最后是完善“研”的环境。广度上,基于在线教研打破时空阻碍,借鉴“翻转课堂”教学理念,开展通识性和普及性的教师教育。“日教研”以教学反馈及事务安排为主,围绕教学重难点及习作展开,“周教研”以研究型学术为主,深化教师职业素养发展,与远端友好学校资源融合实现长足发展和进步。深度上,充分利用移动社交群落,在线社区等具有目标人数固定、即时交流反馈便捷、能针对特定话题深入交流等特点,帮助远端老师针对具体问题深入探讨解决,实现有深度的教师专业成长。精度上,巴蜀中学每年都定期开展线下培训,提供个性化精准教学、精确服务的精心面授培训,达成教师教育的精度。
推广应用 输出可参考实施路径,实现教育系统性变革
巴蜀中学现已在9省1市125所中学开设名校网络课堂,同时在美国、英国、加拿大、南非、韩国、马来西亚、奥地利、俄罗斯、埃塞俄比亚、柬埔寨等多个国家开设海外云班,并在南非、柬埔寨、泰国、俄罗斯建立海外分校。通过融合课程、生涯规划、留学服务等方式,使他们了解中华文化与中国发展,推进汉语教学和中外教育、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在这场信息技术赋能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巴蜀中学获得的可推广经验与启示如下——
一是技术支撑,科学规划,大数据打造定制化发展方案。
在教育信息化发展进入到以有效支持教与学、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为核心诉求的新阶段之时,巴蜀云校为学习者提供满足其个性需求的新型学习方式以支持其自主发展。将个性化学习作为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高级阶段,能够促使学习者的能力与个性在学习活动过程中得到充分、自由、和谐的发展。巴蜀云校在标准化建设和个性化发展之间进行创新探索,践行教育供给侧进行结构性改革,促进优质资源全方位开放共享从而实现共同探索。
二是帮扶带动,协同发展,实现远端教师专业素质提升。
教师教育是提升教育质量的动力源泉,巴蜀云校为不同区域教师共同体研修活动提供信息技术环境支撑,打破时空限制的同时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为远端教师提供资源供给,最大程度地发挥技术赋能不同区域教育融合发展的作用,在共同体建设中,合理统筹角色分工,促进多方要素协作,定期开展远端教师需求调研,凝练研修主题,帮助远端教师专业能力提升。
三是示范引领,拔尖创新,联动合作学校地区教育改革。
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实现教育系统性变革,是近年来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目标导向,巴蜀中学作为教育部公布的首批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校,响应国家“强基计划”号召,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加强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利用巴蜀云校作为优质资源输出口,为国家关键领域高素质后备人才的培养打下坚实基础。巴蜀云校也适时引入高校专业化教育资源,对高中阶段有发展潜质学生进行学术志趣引领与潜能开发,同时充分考虑我国人才强国战略实施,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要求, 更深层地思考新时代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育的长效机制建立,与合作学校资源联动促进教育生态环境重构。
四是文化输出,国际理解,联结一带一路弘扬中国文化。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推动教育对外开放迈向全新高度,将有助于我国进一步提升教育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全面促进我国的教育现代化建设。巴蜀中学基于对外开放工作大局和“一带一路”建设的需要,有针对性、有重点地与教育交流合作薄弱国家和区域以及广大亚非拉国家和地区开展教育对话与沟通,建立海外云班、开设海外分校,打造国际留学中心,吸引国际优秀学生来华学习,拓展教育交流合作的广度与深度,实现教育资源的互联互通和优势互补。
2021年12月,巴蜀云校入选教育部公示的《关于2021年度教育信息化教学应用实践共同体项目名单》,2022年1月,入选工信部公示的《2021年“5G+智慧教育”应用试点项目入围名单》,2022年4月,巴蜀中学的《“三个课堂”应用案例——基于5G+智慧教育的巴蜀云校双师+课程班项目》成功入选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联盟公布“三个课堂”应用案例。巴蜀中学通过规模化的改革与实践为“三个课堂”的应用和“跨区域教育共同体”的建设提供了参考样板和实践方案,为其他经济社会发展薄弱地区或欠发达地区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有效模式和成功经验,一定程度上助力教育变革提质增效、良性发展。
(李潇珂 李妍柳/文 巴蜀中学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