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琳 杨光 温涛
务农重本,国之大纲。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在农村。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稳定粮食生产和推进乡村振兴。3月9日下午,重庆举行全国两会专题云记者会,出席2023年全国两会的三位住渝全国政协委员围绕“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主题,接受了市内外媒体的专题云采访。
邓琳委员:激发乡村治理新效能
“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全国政协委员、致公党重庆市委会副主委、重庆市民政局副局长邓琳表示,近年来,重庆建立以党建为引领的乡村治理体系,创新实施“清单制”“积分制”“院落制”“数字化”等治理模式,多个典型做法在全国推广,但重庆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于一体,乡村治理中仍客观存在一些问题和短板。
“短板主要体现在农村空心化,农民老龄化、兼业化、居住两栖化、诉求多元化、联结松散化。”邓琳介绍。
“推进新时代新征程新重庆建设,迫切需要针对性地解决乡村治理中的突出矛盾问题,持续激发乡村治理新效能。”邓琳建议,进一步增强村级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加强对软弱涣散村党组织整顿,通过政治教育、思想引导、社会服务把农民组织起来,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加大从致富能手、外出经商务工人员、高校毕业生、退伍军人等群体中培养选拔村干部力度,加强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轮换和管理,增强乡村治理骨干力量。
同时,做好乡村规划建设,统筹考虑乡村区位、产业、人口、公共服务等,合理确定村庄发展规模和功能定位,协同推进农村路、水、电、通讯、物流“五网”建设,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搭建智慧村务管理和服务平台,推进乡村治理“数字化”建设,鼓励区县探索各具特色的乡村治理品牌,提升乡村治理效能。
邓琳还建议,推进村级组织减负增效,让村级干部集中精力带领发展、推进治理、为民服务;健全村级议事协商制度,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增强村民自治组织能力,总结推广一批基层议事协商经验,促进自治、法治、德治有机结合。
杨光委员:培养更多高素质农民
“乡村要振兴,人才是关键,基础靠教育。”全国政协委员、民建重庆市委会副主委、重庆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副局长杨光表示。
根据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公报,全国农业生产经营人员年龄在36岁以下的仅占20%;从受教育程度来看,农业生产经营人员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占比达92%,农村农业从业者普遍受教育程度偏低且年龄偏大,严重制约了乡村振兴与现代化农业发展。
当前,乡村急需培养高素质农民、家庭农场主、合作社带头人和乡村服务人才。而职业教育则是培养高素质农民的前沿阵地,也是保障现代化农村建设的育才基地。
为化解职业教育“入乡”难、涉农专业与农业产业黏性不够、职业教育涉农培训机制不健全、教育培训资源质量良莠不齐等问题,杨光建议,职业院校在涉农专业学科设置上应充分结合当地特色,增强与地区农业产业的深度融合,以“产业学院+特色专业”进行专业设置,以“学历培养+技能培训”“中高衔接+专本贯通”“技术培训+管理培训”相结合的方式拓展人才培养。
“农民需要什么,就开设什么专业;农村适合发展什么产业,学校就培养什么产业的人才。”杨光表示,可以通过改革,探索科研带产业、教学带专业、专家带农户的“产教研学”教学方式,实现院校与农村深度合作,有效助力乡村振兴人才培养和产业发展。
杨光还建议聚力发挥涉农院校的专业优势,培养农艺、农资、农药、农业管理、农业经营等涉农专业人才;出台激励补偿政策,让更多社会资源进入涉农职业教育领域。
温涛委员:创新农村金融服务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无论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还是加快建设农业强国都离不开金融的有效支持。”全国政协委员、民盟重庆市委会副主委、重庆市教委副主任温涛表示,在对四川、湖南等五省农村金融进行专项调研后发现,农村金融服务仍然存在必须攻克的难题,亟需进一步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创新,以高质量金融服务促进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现规模经营以及拓展供应链、价值链的生产性融资难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资金短缺仍是其发展中的最大难题。同时,近30%的农户未参与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同样在于资金约束。”温涛认为,普惠性金融服务难以有效对接乡村产业发展新需求、农村金融市场的产品和服务供给单一、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存在短板、乡村数字金融服务供给滞后等,都是农村金融服务中存在的现实问题。
对此,温涛建议,强化机构责任担当,创新驱动农村金融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健全产业金融和普惠金融相结合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推进政府协同各类金融机构联合创新,破解金融服务乡村产业发展的制度和技术瓶颈;激励金融机构将金融科技与本地产业特色相结合,加快推进农业供应链金融创新,延伸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服务范围。同时,完善各类金融互补合作机制,促进农村金融市场协调发展;加快绿色金融服务创新,推动农业农村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建设开放型乡村金融信息平台,打破市场主体数字“鸿沟”;加大村级金融服务站建设力度,促进农村数字金融服务共享;建立风险防控长效机制,确保农村金融高质量服务可持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