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员发言
发挥制造业领军企业“火车头”作用
王建国(市政协经济委副主任,西南铝业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董事)
领军企业是我市打造先进制造业中心的重要支撑和领头领跑的“火车头”。但调研发现,我市制造业领军企业培育发展还存在不小差距,迫切需要精准施策,支持制造业领军企业尽快做强做大。为此,建议:
动态认定和激励支持领军企业,鼓励领军企业培育引进产业链上下游配套企业,进一步完善产业链;强化领军企业发展的要素保障,在用地、用工、融资、用能、投资、物流运输等方面给予重点倾斜。
建立完善领军企业联系机制,搭建直通车专班,形成专门部门和专人负责制度,及时协调解决领军企业发展诉求和有关问题;制定“一企一链”“一企一群”方案,支持领军企业发挥头雁效应,组建创新联合体,牵头承担重点研发计划、重点项目、重大平台建设,通过技术输出、资源共享、供应商管理等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集聚落户,带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加强领军企业家队伍建设,定期组织领军企业家进行国内外培训、考察、交流,每年表彰一批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带动的制造业领军企业、领军企业家,树立标杆、宣传典型,形成领军企业引领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良好格局。
壮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
黄 可(市政协经济委副主任,重庆市统计局党组书记、局长)
汽车产业是重庆重要支柱产业,加快发展壮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对建设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通过调研发现,我市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面临严峻形势。为此,建议:
开展补链扩链强链行动,支持企业在国外进行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战略资源布局,研究制定电池回收及梯次利用中长期规划,加大对下一代电池的研发力度,推动原材料、电池厂商、零部件厂商和整车制造商等上下游厂商零整协同,多领域交叉融合,参与前瞻技术的共同研发,继续保持电池产业链的先发优势和产业竞争力。建立完善一批技术创新平台,加快推进芯片自主技术攻关,优化地区产业链布局,形成区域产业化、规模化的芯片保障能力。
加快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重点区域公共补能网络,结合老旧小区改造开展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新建小区合理布局建设新能源汽车停放、充电场所。
大力突破软件技术瓶颈,积极引导汽车软件系统开发商在重庆设立研发中心,进一步提升汽车软件本土化率。推动车企在重庆设立智能网联汽车大数据中心,不断完善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生态链。
迭代升级工业园区 提高亩均效益
何以龙(市政协民宗委副主任,长寿区政协主席、党组书记)
杨 利(市政协社法委副主任,江津区政协主席、党组书记)
目前,全市已构建起“2+6+6+36”工业园区发展格局,成为重庆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的有力支撑。但调研发现,我市工业园区发展仍存在园区产业同质化严重、建设项目落地落实难等问题。为此,建议:
“一盘棋”绘制园区产业“新图谱”,摸清产业“家底”,调整优化产业规划,聚焦2至3个细分领域深耕细作,对长江支流岸线相关园区及项目的落地制定实施细则。
“一招先”引导招商引资“排排坐”,建立健全招商引资“首谈”机制,新招引项目优先引导落户“对口”“首谈”地区,推进招商引资规范化、有序化。
“一体化”构建协同联动“生态圈”,共建跨区域产业合作平台和产业联盟,打造有辨识度、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共推重大基础设施项目、产业化项目落地,促进各产业链全链条畅通。共建跨区域产业合作机制,推动形成“总部+基地”“研发+生产”的新型产业合作关系。
“一揽子”建立分类评价“亩均账”,建立差异化评价机制、评价保护机制,对科创型、成长型、回报高的“朝阳”产业,设置适度的评价过渡期。探索从亩均效益和亩均增速两项指标设置评比机制,营造争先进、促提升的浓厚氛围。
大力支持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
李 耀(市政协常委,宗申产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副主席兼常务副总裁)
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是我市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的基本盘和压舱石。但调研发现,我市传统制造企业转型升级面临部分企业“不想转”“不敢转”“不会转”等问题。为此,建议:
深化认知,激发“想转”的动力。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应真正走进企业,实实在在帮助企业找到“转”的方向、路径、办法,组织传统制造企业高管到本地成功转型企业或发达地区学习借鉴,组织开展场景式培训,提升传统制造业企业家队伍的数字化治理观念、水平、能力。
量身定制,增强“敢转”的魄力。金融机构为传统制造企业匹配落实长期低息贷款,试点实施“低息赋能行动”。用抓招商引资的机制、干劲和政策支持传统制造企业转型升级。实施“制造业奖励行动”。
精准帮扶,提升“会转”的能力。市区县政府组建专班精准辅导,确保抓住3至5年窗口期,实现全面转型升级。加强制造业人才培养和知识产权保护,加大研发投入的退税退费。传统制造企业主动“走出厂门”,积极“登高望远”,加大研发投入,推动 “OT(制造技术)+DT(数据技术)+lT(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促进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
瞄准先进制造细分赛道 打造“专精特新”企业森林
刘汉华(市政协经济委副主任,江北区政协主席、党组书记)
近年来,全市“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呈现出“规模扩大、效益稳定”的特点,但调研发现,其仍面临创新投入和成果转化成效较低等问题。为此,建议:
“扩面上量”,加快提升产业发展能级。精准建立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和国家“小巨人”企业库。细化实化产业集群重点任务,研究提出重点产业链关键技术的需求清单,打造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引导企业深化数字化装备、信息系统集成应用,梯度实施智能化改造,实现全要素、全流程数字化转型。
“壮大枝叶”,系统重塑企业发展优势。清单化培育一批创新能力突出、成长性好的优质企业,在细分领域实现技术突破、国产化替代。引导企业借助信息化手段,建立现代化管理体系。健全产品(服务)供需信息网,实现供需信息互通共享。出台措施支持“专精特新”企业与大企业配套协作,提高产品本地配套能力和市场份额。
“厚植沃土”,全面优化企业成长生态。分门别类实行链长制,发挥链主企业的头雁效应。强化金融服务,研究出台“专精特新”企业发展专项政策,靶向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强化公共平台建设,搭建全市统一的中小企业综合服务平台,推动更多优质社会服务资源直达企业。
着力提升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能级
李 洁(市政协委员,两江新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
电子信息产业不仅是我市最重要的支柱产业,更是我市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基础。但调研发现,当前我市电子产业还存在诸多问题,为此,建议:
开展“建圈强链”行动,优化中高端印刷电路板、智能传感器等关键零部件布局,瞄准芯片、操作系统与算法软件等领域加强攻关,大力拓展服务机器人、VR/AR/MR/XR、智能家居、国产计算机与服务器等高附加值新品。积极布局空天信息、元宇宙等新赛道。
开展“平台建设”行动,加快建设产业创新平台,引育研发人才队伍,推动智能终端产业从整机制造向软硬件一体化发展。提升电子信息技术创新、检测认证、招商引资等公共服务能力。
开展“让制造更聪明”行动,推进笔电、手机等企业智能化转型,加快平面关节型机器人、机器人插装与贴敷、智能仓储物流装备等应用。整合集聚产业数字化服务资源,推广优质普惠的产业数字化产品和服务,共享技术、数据、人才、渠道、设施等资源。
开展“区域联动”行动,成渝两地共同构建“研发在双核、制造在周边、链式配套、梯度布局”的产业分工体系,联合打造电子信息人才实训培养基地。强化区域协同创新,探索建立覆盖两地的“政产学研金”协同创新机制。
多措并举打好制造业“电力仗”
孙红光(市政协委员,农工党重庆市委会常委,市经济信息委电力处处长)
何建军(市政协委员,国网市电力公司党委委员、工会主席)
近年来,我市有力支撑制造业实现用电量年均7.5%的增长,为制造业稳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调研发现,我市制造业在高峰期电力保障能力和用电成本等方面还需要加快破解制约瓶颈。为此,建议:
加强顶层设计,提升外电支撑能力。积极争取国家把重庆纳入电力优先保障的直辖市,将重庆打造成为国家电网和南方电网互济的枢纽。多向推动入渝特高压通道建设,加快构建西南特高压交流环网。
以清洁煤电为主,夯实电力保供基础。提早规划建设一批大型清洁高效煤电机组,稳步提升煤机装机规模。协同构建虚拟电厂,推广储能、燃料电池发电、多能耦合供电等新技术新模式应用。加快推进市内战略储煤大矿和储煤基地建设,持续拓展外购电煤来源和通道。
精准运行调度,加强制造业用电保障。编制制造企业用电保障“白名单”,指导企业合理安排设备检修、员工休假等,做好错峰避峰生产准备,降低缺电影响。加大商业和居民等节约用电和政策引导力度,降低制造业限电压力。
抓住战略机遇,降低制造业成本。立足双城经济圈和国家战略大后方建设,推动国家层面统筹西部乃至全国资源强化重庆电力保供。推动川渝电力一体化发展,降低制造业用电成本。
为打造先进制造业中心注入金融“活水”
刘江桥(市政协常委,重庆三峡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
近年来,我市出台实施金融支持制造业“27条”等一系列政策文件,推动全市制造业发展。但调研发现,还存在制造业投融资结构单一、中小民营制造业融资成本高等问题。为此,建议:
搭建投融资新平台,推动在渝银行业设立先进制造业融资事业部,以及制造业中长期贷款落实。做大“渝快融”平台,汇集各类金融机构,畅通投融资信息渠道。推动高新技术企业投融资,创新开发知识价值信用贷、商业价值信用贷等信用类信贷产品,专设上市培育贷、“专精特新”成长贷、“小巨人”信用贷等金融服务品种,探索投贷联动新模式。
降低投融资成本,建立完善制造业政策性金融服务机制,重视民企融资需求,减轻中小微制造业融资压力;完善信贷风险分担机制,支持信托、租赁等非银机构降低投融资成本。
精准滴灌,在区域股权市场设立“专精特新”专板,培育一批优企通过资本上市提升融资能力。
完善“三链”金融机制,加强政银企深度合作,推动补链、强链、延链工作。深化金融改革创新,主动为制造业在贷款支付方式、贷款“三查”、合理展期延期等方面提供服务,破解制造业“短贷长投”难题;用金融数智风控能力,加快提升信用贷款占比。
让制造业“工匠”成为“香饽饽”
向泽映(市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副主任,重报集团党委副书记、总裁)
近年来,我市强化舆论引导,逐步形成了全社会支持制造业发展的良好氛围。但调研发现,制造业就业情况却不乐观。为此,建议:
加强学校与企业合作,全力培育年轻人成为“工匠”“智匠”的荣耀感。学校创新教学实践平台下沉到企业一线,让实干精神、创新意识根植于教学之中。市教委牵头相关企业参与举办“全国大学生工业设计大赛”。开展大学生进工厂到企业参观体验活动,转变就业观念,给年轻人一个看得见的未来。
加强网上与网下协同,全力弘扬“工匠”精神。全媒体协同合作宣传,评选宣传“工匠”最佳作品予以表彰;运用更多新颖鲜活的宣传方式,举办各类弘扬“工匠精神”活动,让“工匠”的形象时尚起来,成为青年人追逐的“偶像”。
加强地方媒体与中央媒体的合作,全力争取在国家层面为重庆打造先进制造业中心鼓与呼。邀请中央级的广播、电视、网络、报纸和新媒体大V等开展“智造现场”主题采风活动,共同参与支持重庆先进制造业发展的氛围营造,共同挖掘重庆制造业的先进典型和先进人物,内外呼应营造良好氛围。
以工业设计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杨邦维(市政协委员,沙坪坝区政协主席、党组书记)
近年来,我市建成10家国家级、160余家市级工业设计中心,大有后发先至之势。然而,要以工业设计“软实力”带动先进制造业“硬增长”,重庆还存在一些问题。为此,建议:
规建一批重点园区,细化明确各自的功能定位、支撑场景、发展特色,量身定制产业集聚发展的扶持政策,推动产业集群化、差异化发展。支持举办专业设计发布会、对接会、交易会、行业论坛等;引导设计企业围绕新能源智能汽车、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优势行业发展需求提供个性化解决方案。支持工业设计企业与制造业企业联合开发产品,推动设计制造深度融合。
每年定期举办工业设计国际大师赛,评选“工业设计大作”,奖励“工业设计大师”,以赛聚智引才,以赛招商兴业。依托大学城等高校院所资源,联合政府部门、产业园区、优质企业,打造“政校院企”合作的重庆工业设计研究院,着力将高校科研机构及智力人才资源转化为设计富矿。
搭建“重庆工业设计展示交易平台”,提供信息发布、成果展示、在线路演、专家咨询、竞价交易等线上功能,促进设计需求与成果有效对接。线下打造优质资源就地转化绿色通道,带动本地工业设计产业加快做强做大和高质量发展。
创新“产科金”融合 支持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张 序(市政协委员,重庆股权服务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
目前我市产科金融合平台初步形成,正在实施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行动,然而先进制造业仍面临整体能力不高,领军企业和“链主”企业科技属性不强等问题,为此,建议:
聚集资源,培育具有产业生态主导权的领军企业和“链主”企业,推动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转型,增强科技型企业生存能力,打通科技与资本的堵点。推进与全国资本市场的对接,精准挖掘上市“苗子企业”,形成集约服务能力。通过分类分层梯度培育,完善“专精特新”企业上市培育体系。
引导培育,吸引基金投资优质产业项目。发挥引导基金作用,打造基金创新服务基地,链接企业资源与全国市场。为基金在渝注册备案展业提供“一站式”服务,引入全国头部基金及所投项目落地重庆。组建S基金(二手份额转让基金),争取基金份额转让试点,助力金融与产业资本循环畅通。
数字赋能,创新金融产品满足企业需求。打通全市政务服务数据,实现企业与资源精准匹配。增加多元化金融产品供给,推动股权融资与银行贷款相结合,助推企业直接融资。鼓励在区域性股权市场挂牌的科技型企业进行股权激励和员工持股,满足企业引才需求。
以工业软件集群发展 为先进制造业中心赋能
李 志(市政协委员,中冶赛迪信息技术重庆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
去年以来,市委、市政府深入实施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满天星”行动计划,推动软件产业蓬勃发展。但调研发现,我市距离国内软件产业领先城市仍有不小差距。为此,建议:
“以点强链”,强化软件领军企业示范带动,聚力培养具有重庆行业影响力的软件上市企业。提高政策和项目支持的显示度,针对性引进国内外软件和信息服务业领军企业、知名企业来渝设立总部,吸引工业软件“链主”型企业和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集聚。
“以链集群”,推动工业软件产业量质并举。依托一批产业链“本土龙头”企业,给予项目、场景、资金、政策等招商资源,强化产业链招商、精准招商、以商招商。发挥驻渝央企在制造业产业链上的龙头牵引作用,大力推动央地股权合作、增加在渝企业投资权限,加快形成工业软件“国字号”产业集群。
“以硬生软”,促进工业软件企业蓬勃成长。发挥工业软件企业技术创新优势,结合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赋能,将平台价值落地经验和数字底座能力,延伸拓展到“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与“三级数字化城市运行和治理中心”。鼓励政府部门、国有企事业单位、重点行业开放应用场景,丰富工业软件企业发展生态。
抢占未来产业“新赛道” 拓展先进制造新优势
张 炎(市政协委员,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西部分院院长)
我国明确提出在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术等领域谋划布局未来产业。重庆应超前谋划和科学布局,才能为先进制造业发展赢得未来。为此,建议:
大力打造国家级空天信息产业基地(卫星互联网)。鼓励支持企业与创新机构联合,打造卫星互联网检测认证公共服务平台,围绕低轨商业、政务服务、救灾应急等重点领域,开展典型场景应用示范,带动专用芯片、核心元器件、终端模组、数据增值服务、星箭发射制造等产业链关键环节集聚发展。
加快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创新与产业化。聚焦大模型人工智能、跨媒体感知计算、人机混合智能等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开展攻关,统筹布局人工智能创新平台、开源社区与检测评估服务平台建设,促进新一代人工智能领域科技成果转化。
推进生命科学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加大生命科学基础创新支持力度,重点聚焦核酸干扰、细胞免疫疗法、基因治疗与测序、再生医学等技术方向,推动原始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
推动元宇宙关键技术创新与场景落地。制定支持元宇宙发展系列政策包,推进元宇宙专用操作系统、中间件等关键软件研发以及数字建模、数字设计、数字生成等元宇宙生产力工具开发,围绕工业制造、公共服务、电商消费等领域打造应用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