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重庆市第十二届全民健身运动会正在火热进行,马拉松赛事此起彼伏,全国青少年艺术体操锦标赛、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全明星之夜等赛事观者如潮,田径场、滨江步道、社区体育公园随处可见挥汗如雨的场景……今年以来,我市群众体育赛事接续不断,市民健身运动热情高涨。如何进一步推动群众体育高质量发展,成为了部分市政协委员关注的重点。
“体育是人民健康幸福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指标。”市政协委员、重庆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科学学院院长何强通过调研发现,目前我市全民健身运动还存在组织化程度不高、活动开展不足、科学健身指导不够等问题。他建议,强化宣传引导,依托多媒体、多渠道进行传播与知识宣讲,增强社会大众体育健身意识;同时,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赛事活动,打造“社区、镇村精品”健身品牌活动,以品牌赛事活动引领全民健身运动广泛开展。
针对科学健身指导不够的问题,何强认为要多方协调专业人力资源,为全民健身运动开展提供专业人才储备,“比如可以配置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也可以协调高校、体育协会组织资源开展暑期‘三下乡’、体育协会进社区、进农村等活动。”市政协委员、西南大学体育学院教授彭莉对此也作了思考。她说:“要让广大体育工作者和高校体育专业师生成为群众体育指导的生力军,比如建立重庆市运动队运动员进校园、进社区制度等。”
彭莉从事体育研究多年,她认为我市群众体育发展存在政府部门引领作用不够、群众体育活动场地设施不足、乡村群众体育活动难以真正开展等问题。“今年市体育局发布的群众体育活动共计82项,但其中近40项是马拉松和越野跑、铁人三项活动,这些活动的参与人群大概率是成年人,老年人群和中小学生人群参与度相对较低。其次,政府对自发性群众体育活动关注还不够。” 为此,她呼吁进一步提升政府对群众体育活动重视程度,尽可能多地开展政府主导的群众体育活动,以“全民健身”为主题开展各地区政府群众体育活动公共会议,通过合理规划,设置人群覆盖面更广的体育项目。此外,要进一步加强群众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和有效利用,既可建设更多大型体育公园,也可因地制宜着力建设小而精的社区体育公园,打造“10分钟体育圈”,还可在已有公园绿地等场所投入更多体育游乐设施。“政府建设的体育场馆和学校体育场馆可在合理范围内向社会大众开放,提高已有场馆的利用率。”彭莉说。
聚焦乡村体育活动,彭莉认为乡村群众的参与意识淡薄,乡村体育经费投入不足,乡村空心化、老龄化问题突出等因素制约了乡村体育活动的开展。她建议结合农村实际情况,设置专门的监督管理机构,对群众日常体育文化活动进行监督;同时加大经费投入,因地制宜开展符合村情、民情的群众体育活动项目。
“运动这件事,也要从娃娃抓起。”市政协委员、璧山区政协副主席雍湘谈起了来源于国外的一个概念——“体适能”,即指人体所具备的有充足精力从事日常工作(学习)而不感疲劳,同时有余力享受康乐休闲活动乐趣,能够适应突发状况的能力。“现在,‘小眼镜’‘小胖墩’‘小糖人’和心理卫生等问题较为突出,这大多与不良行为习惯、缺乏体育运动等直接相关,深层次原因则在于我国尚缺乏体适能培育、体质健康监测和运动干预体系。”雍湘建议,切实加强学校学生体质监测工作及体适能培育,引入优化体质监测模式与体适能培育内容,构建青少儿体质健康大数据平台,打造青少儿体育竞技比赛体系,刺激及引导青少儿运动激情及习惯养成,形成良性循环。
綦江区篆塘镇三岔河场镇段打造的滨河体育公园,为村民健身提供了便利。 陈宁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