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大渡口区政协文艺界别委员工作室助力“非遗”保护与传承
“我是堰兴剪纸,我是麦草艺画,我是面塑……”6月16日,大渡口区步行街风雨舞台,来自大渡口幼儿园的小朋友穿戴着印有非遗文化标识的服装,化身“艺术品”,用天真烂漫的语言传递非遗作品的魅力,博得现场阵阵掌声。
这个名为《我们都是艺术品》的特色节目,是当天大渡口区博物馆文化遗产宣传月系列活动之“义韵雅集 非遗同行”展演活动的节目之一。整个活动从演奏、走秀、歌唱等“非遗+”展演,到现场逛非遗市集,将大渡口区非遗文化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精彩呈现,受到现场群众好评。
作为此次展演活动的协办单位,大渡口区政协文艺界别委员工作室组织委员们积极参与到活动组织、编排、演出、主持等各个环节,成为助推“非遗”宣传的“主力军”。“这是一场非遗盛宴。”该委员工作室牵头委员、区文化馆馆长郑启超说,“通过‘非遗+’形式,真正让非遗不断‘活’起来、‘热’起来。”
“为了让孩子们更多地体验非遗文化,爱上非遗、传承非遗,我们除了抓特色节目,在非遗教育课程化上也下足了功夫。”活动现场,大渡口区政协委员、大渡口幼儿园党总支书记赖天利说,结合该区非遗项目特点,幼儿园每周安排了两次集体学习,聘请非遗传承人开展现场教学,同时在儿童游戏区等多个点位设置展示区、实操区,既讲好非遗故事,又注重体验制作。“目前大渡口幼儿园获评了首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基地’。”赖天利高兴地说道。
“文艺界别委员发挥自身特长,结合传统音乐、舞蹈等推广非遗文化。”大渡口区政协委员、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李国洪介绍,该区正推动非遗传承人与学校教师共同深耕,将非遗植入高中小学教育。同时围绕打造“茄子溪·长江音悦港”目标,让非遗音乐融入群众日常生活;举办“二十四节气与中医养生”非遗体验活动;邀请麦草艺画非遗传承人,培训待业人员,一项项特色服务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同时,也逐步推动非遗经济发展。
非遗传承并非一味复古,而是要将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进而赋予新的生命力。“加强‘融媒+’,让青少年通过媒体认识非遗”“开设古琴公益课程,让更多古琴爱好者有机会感受古琴魅力,进而推广古琴、传承古琴文化”……王涛、刘小华、张毅等委员也纷纷立足工作岗位,为非遗文化传承献出良策。
助力“非遗”保护与传承,只是大渡口区政协文艺界别委员工作室开展履职活动的一个缩影。据了解,该委员工作室自成立以来,汇聚了11位文艺界别委员,通过发挥文艺特长、协商建言、撰写提案及反映社情民意信息等形式,进一步打通了委员联系服务界别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提高了履职实效。“截至目前,委员工作室已累计组织学习宣传活动2次,开展协商议政活动5次,提出提案和反映社情民意信息17件,开展各类社会公益活动服务文艺界别群众4800余人次。”郑启超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