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等奖
以滴水穿石的精神做深做实主题教育
“滴水穿石”是一个常见的自然现象,对此最早的描述出自东汉史学家班固所著《汉书·枚乘传》:“泰山之溜穿石,单极之绠断干。水非石之钻,索非木之锯,渐靡使之然也。” 宋代罗大经所著《鹤林玉露》记有:“乖崖援笔判曰:‘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滴水穿石”后来成为一个固定成语,比喻虽然力量弱小,但只要目标专一、坚持不懈,就能集微小的量变形成翻天覆地的质变。
古今中外无数成功的事例都证明了滴水穿石的力量,而这对国人的精神世界产生了很大影响,类似成语和说法层出不穷,例如孜孜不倦、铁杵磨针、愚公移山、“不破楼兰终不还”“咬定青山不放松”“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亚里士多德说:“人的行为总是一再重复。因此,卓越不是单一的举动,而是习惯。”细细琢磨,能够穿透石块的水滴极不平凡。其一,一滴水既小且弱,冲向顽石必定是粉身碎骨,我们面对遥远目标或庞然大物,在没有看到美好的确定性结果之前,愿不愿意化身一个小小的水滴前仆后继、不顾一切。其二,一滴水的重量很轻,却能够在重力作用下始终垂直下落,我们面对纷繁芜杂的世界,能不能摒弃浮躁、功利、投机等各种心理,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其三,水滴能够以弱克强、久久为功,在不知不觉、悄无声息中给石头带来改变,我们能不能忍受一茬接着一茬干的煎熬,不弃微末、不舍寸功,经年累月、默默无闻地做着同样的事情。仔细想想,条件充分却无疾而终、不了了之是常态,柔软微小却锲而不舍的“滴水穿石”精神更显难能可贵。
物稀方显贵。习近平总书记十分看重和推崇滴水穿石的精神品格,上世纪90年代在闽东工作期间就撰写了《滴水穿石的启示》,高度赞扬了滴水穿石所具有的前仆后继、勇于牺牲的高尚人格,深刻揭示了滴水穿石所体现的以柔克刚、以弱制强的辩证法原理,强调我们要做到的是“立足于实际又胸怀长远目标的实干”“一步一个脚印的实干精神”以及“锲而不舍的韧劲”,明确我们要摒弃的是“不甘寂寞、好高骛远的空想”“新官上任只烧三把火希图侥幸成功的投机心理”以及“‘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散漫”。时隔多年,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重要论述依然历久弥新、意味深长。
成功的道路必然布满荆棘与坎坷。如果把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蓝图比作一块“巨石”,那当前在全党上下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就是漫漫征途上的“水滴”。我们当以滴水穿石的精神锚定主题教育的目标任务,贯彻到理论学习、调查研究、推动发展、检视整改各环节之中,从眼前一步步踏出远行的路,在铸魂、增智、正风、促干方面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作为新时代人民政协事业的一份子,当立足岗位埋头苦干、久久为功,“甘于成为总体成功的铺垫”,“体现在终于穿石的成功之中”。如果全市每一个党员干部都自觉成为这样的“水滴”,具有这种深厚的无形力量,那建设现代化新重庆征途上的困难又何所畏惧,既定的目标任务又何愁不能实现。
(作者系市政协机关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