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政协副主席吴凯
发挥极核引领作用 全力助推成渝地区中部崛起
成都作为成渝极核和全省主干城市,在做强放大极核功能、“辐射”更大区域范围、促进不同区域尤其是成渝中部地区协调发展方面还需不断努力。
建议:
强化“辐射引领”,发挥极核带动作用。全面深化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促进成都都市圈向川渝毗邻地区延伸。积极探索与内江、遂宁等市公共服务信息互联、标准互认、资源共享,探索跨区域“一卡通”,推动成渝中部地区一体化发展和川南渝西联动发展。
注重“协作分工”,实现产业融圈进链。全方位支持成渝中部地区在成渝两地产业“建圈强链”中发挥补链、延链、扩链、壮链作用,完善成渝中部地区产业链图谱,深化川渝毗邻地区10个区域发展功能平台与四川天府新区、成都高新区等地的产业合作,促进成渝地区全域“四链”深度融合,积极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
着眼“创新策源”,为发展赋能升级。围绕构建创新资源互通、技术转化互联、产业优势互补、发展成效互利的创新共同体,着力国家战略性创新平台共建,以西部(成都)科学城和西部(重庆)科学城为核心载体,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研究推动成渝地区及川渝毗邻地区科创券互认互通。谋划搭建成渝技术创新合作平台,共同争取国家支持成渝两地开展科技创新改革试验试点,布局国家(重点)实验室、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前沿交叉研究平台和军民协同创新平台。
江津区政协主席杨利
推动川渝毗邻地区现代产业协同发展
产业协同发展是川渝毗邻地区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动力源”的主要途径和重要抓手。
建议:
明确产业定位,既讲协调、更讲统筹。成立议事协调机构,统筹推进产业协同发展。研究制定毗邻地区统一的产业准入标准清单,优化产业链上下游衔接配套,推进区域市场一体化建设。
落实配套政策,既讲分类、更讲实效。支持联合创建国家级园区,设立专项基金。聚焦税收优惠,支持毗邻地区产业加速补链成群。聚焦运价统一,支持西部陆海新通道和长江经济带物流枢纽沿线统一运价规则和相关政策。
加大融合创新,既讲研发、更讲转化。持续完善科技基础资源、大型科研仪器共享共用机制,构建毗邻区域沿线科创大走廊,打造毗邻地区融合创新发展带。积极争取更多国家级科研院所、“双一流”高校在毗邻区域布局研发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
合力争取项目,既讲当前、更讲长远。结合区域优势支持设立遂潼涪江、明月山毗邻区县等创新产业园,争取纳入两省市重点工作统筹推进;支持谋划布局重庆西部空港新城或重庆西部临空经济区等。鼓励专家学者前往京津冀、粤港澳、珠三角及川渝毗邻地区挂职锻炼,形成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供决策参考。
广安市政协主席单木真广安市政协主席单木真
关于进一步支持广安同城融圈的建议
近年来,广安市制定出台实施同城融圈首位战略行动方案,助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乘势跃升。
建议:
进一步加强领导,建立广安全面融入重庆都市圈高位推进协调机制。建议两省市各确定1名党政领导联系指导广安融入重庆都市圈工作,增设广安全面融入重庆都市圈专项工作组。由川渝两省市积极争取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川渝高竹新区总体方案。
进一步放权赋能,把川渝高竹新区打造成川渝毗邻地区协同发展的样板平台。在川渝省市层面给予更多专项资金和政府债券支持,争取允许在新区重启土地储备专项债券发行。建立新区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指标由两省市统筹管理的长效机制,推动新区水电气讯等生产要素同城同价,赋予新区行使省市县级行政权力事项。
进一步加大政策倾斜力度,促进发展。省市层面明确“支持广安跨省域深度融合发展和高水平建设川渝合作示范区”的具体事项,为公共服务一体化建设、产业提档升级提供支撑。制定支持川渝高竹新区改革创新发展28条政策具体实施办法。提速“四川省政务服务网”与“渝快办”平台数据对接进程,推进事项办理“异地同标”。
进一步加强统筹协调,推动川渝毗邻地区产业协同发展。推动川渝毗邻地区产业错位发展。建立区域产业发展联盟,探索共建示范区、示范园和特色优势项目。
潼南区政协主席张彬
推动川渝毗邻地区科技创新协同发展
协同创新是川渝两地共同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主要途径和重要抓手。
建议:
搭建两地专业科技资源服务网络平台。整合两地科技资源,统一数据标准,实现“单点登录、全网服务”;探索建立资源共享协调、创新券跨区域“通用通兑”政策协同、仪器设备共享市场化等机制。
完善两地创新人才跨区域流动政策措施。全面推行重庆英才服务卡、天府英才卡互通互认制度,建好各级“人才之家”和创新创业服务中心,开展外国专业人才来华工作许可互认试点。
推动两地高校协同开展高水平科研活动。健全两地高校协同创新机制,推进两地高校协同合作,打通跨省专升本通道。鼓励互设研究机构和研究型大学,合力开展高校有组织科研。共同建好成渝卓越工程师创新研究院,统筹成渝地区重大产业、重大创新和人才培养。
协同谋划川渝毗邻地区科技创新平台。支持国家级科研机构和双一流大学在毗邻地区布局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技术创新中心;支持潼南、遂宁共建遂潼涪江创新产业园;打造川渝农业科创高地;推进绵碚科技协同创新示范基地建设;推动万达开技术创新中心建设;提高成渝中部地区创新协同发展和创新要素的流动活跃度、配置效率和集聚力,形成渝潼遂绵科技创新发展带。
达州市政协主席胡杰
扛牢重大时代使命 助力区域统筹发展
近年来,达州市与万州、开州区树牢“一盘棋”思想,践行“一体化”理念,紧密协作、相向而行,推动川渝万达开地区统筹发展全面提速、整体成势。
建议:
加大统筹协调力度。落实《推动川渝万达开地区统筹发展总体方案》中提出的“西部大开发省部联席落实推进工作机制”,明确两省市党委、政府分管领导作为联系领导统筹推进万达开建设。支持编制《推动川渝万达开地区统筹发展国土空间规划》。
提升平台发展能级。支持将“万达开云”作为东部产业承接转移示范区,支持万州经开区、达州东部经开区、开州浦里新区和云阳工业园区设立“一区四园”国家级经开区。
加强发展要素保障。加大省市财力补助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方面支持力度,由川渝两省市和万达开三地共同出资设立川渝万达开地区统筹发展基金、产业协同发展投资基金、协同创新联合基金。单列重大项目专项债券,在到期政府债券借新还旧、地方政府新增债券额度分配、土地指标、耕地占补平衡指标等给予万达开更大倾斜。
深化改革激发活力。支持下放投资审批项目、土地审批使用、项目环境评价等省市行政管理权限。争取国家及两省市在产业、投资、金融、矿权出让、生态补偿等综合改革措施优先在万达开试点,赋予更多改革权限。
荣昌区政协主席赵天智
推动川渝毗邻地区生态保护协同发展
生态共建、环境共保一直以来是川渝毗邻地区协同发展的重要内容。
建议:
进一步加强环境管理。加强跨界重大规划和重大建设项目环评协同管理;两省市政协开展联合视察,排查环境风险。
进一步共抓生态保护。深化两省市林长制合作机制;推动加快出台“六江”生态廊道建设规划;强化毗邻地区自然保护地和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共推大洪湖水生态修复;加快启动长江航道重庆至泸州、宜宾段生态整治;加大生态转移支付补助力度;将铜钵河、明月河流域纳入生态保护补偿试点。
进一步共治跨界污染。深化跨界水体协同保护,常态化开展联合巡河,推动跨界河流一体化治理;深化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深化“无废城市”共建,拓展危险废物跨省市转移“白名单”种类和覆盖企业。
进一步深化协作共建。支持共建濑溪河生态长廊;支持打造明月山绿色经济带、生态文化公园、生态民宿群;支持打造万达开“大三峡·大巴山”国际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
进一步共推绿色发展。持续实施“双碳”联合行动,共建绿色技术创新中心和绿色工程研究中心;稳步推进两江新区、天府新区气候投融资试点;优先支持明月山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优先开展碳汇交易、林票交易;加快创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两山”实践创新基地,提速共建美丽中国先行区。
全国政协委员、重庆静昇律师事务所主任彭静
推动川渝毗邻地区公共服务和社会事业协同发展
近年来,川渝两省市努力扩大民生保障覆盖面,持续提升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毗邻地区公共服务和社会事业协同发展逐步走向深入。
建议:
进一步畅通川渝两省市通办事项。彻底打通“天府通”“渝快办”线上数据模块,实现全部事项网上通办。
进一步建立统一的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联合制定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建立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实施标准化管理,合理增加保障项目,稳妥提高保障标准。推动毗邻地区社会保险协同互认机制和社会保险基金风险防控合作机制,健全住房公积金跨区域转移接续和互认互贷机制。创新政府公共服务投入机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服务供给。
进一步打破制约协同发展的公共服务政策壁垒。逐项研判公共服务清单事项,在新版基本公共服务清单中按照“就高原则”形成共同清单,所需财力缺口由川渝省市层面补足。建立成渝地区基本公共服务清单,推动“央地共担18项基本公共服务”在成渝地区实现同标准同口径。
进一步提高公共服务便利化水平。加大毗邻地区社会事业发展支持力度,鼓励支持优质教育、医疗资源在毗邻地区合作办校(院)或设立分校(院)。深化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关系转移接续服务和跨区域公共事务、社会保障协同治理。拓展“成渝一卡通”应用范围,推动在公共交通、市政代缴费、旅游景区等领域实现应用。
四川省政协委员、农工党四川省委会副主委、西南财经大学中国西部经济研究院院长毛中根
促进川渝毗邻地区产业协同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毗邻地区加强产业协同发展,取得较好成效。
建议:
加强产业布局顶层设计,推进毗邻地区产业协同发展。围绕新材料、清洁能源、装备制造等特色优势产业强基建链。加速数字经济、文化创意、健康服务业等协同发展。提升产业协同发展平台能级。加快制定产业协同发展规划。提出具有指导性、约束性和可操作性的行动指南。
深度合作共建产业园区,支撑毗邻地区产业分工协作。提升园区共建的协调层级,推动合作事项走深走实。探索跨区域“链长制”“飞地园区”等有效模式,推动功能平台内部的产业互补成链。通过联合投资、共拓市场等方式,推动实现区域资源共享与协调发展。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严格执行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加快建设支持新技术需要的现代化营商环境体系。推进跨区域政务标准化服务。加快建立毗邻地区政府间统筹协调机制。
夯实产业发展要素保障,提升领导组织协同机制。积极发展各类产业基金投资,增强金融支持产业升级与协同。聚焦重点产业和人才紧缺领域,统筹推进人才队伍建设。
推进交通一体化建设,助力产业协同高质量发展。规划和布局协同高效、互联通畅、功能完善、绿色安全的交通基础设施。建立健全厅局联动与区县协同的一体化推进工作机制。提升交通互联互通水平。打造复合型交通廊道。
重庆市政协常委、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副总裁兼西南区总经理蔡光忠
推动川渝毗邻地区要素保障协同发展
推动川渝毗邻地区要素保障协同发展是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中“促进各类生产要素合理流动”的具体体现。
建议:
体制机制方面。定期研究重点任务、重大改革、重大项目等事项,统筹推进川渝毗邻地区十大区域发展功能平台建设。探索经济区和行政区适度分离,增加部分毗邻地区作为改革试点范围。
土地保障方面。推进符合条件的地方开展土地管理制度改革试点,加强用地保障。编制统筹发展国土空间规划,统筹调整集中发展区内农业用地属性。支持川渝高竹新区等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对土地资源要素实行全链条、全生命周期探索试点。
资金保障方面。建立跨行政区财政协同投入机制,争取设立成渝协同发展投资基金。支持合作地共同设立一体化投资开发基金。联合发行专项债券创新品种,引入市场化投融资模式。共同培育优质企业通过上市提升融资能力。
能源保障方面。共同向上争取加快长征渠等川渝合作重点水利项目的规划建设。加快已规划川电入渝线路建设进度;高标准建设川渝一体化电力调峰辅助服务市场,加快建设川渝特高压交流工程。两省市协同布局天然气(页岩气)千亿立方米产能能源基地,争取资源地优惠政策促进天然气(页岩气)就地转化利用。
遂宁市政协委员、四川省天然气储运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唐代胜
助力加快打造千亿级天然气产能基地
进一步深化川渝地区天然气产业变革,是推动天然气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是助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强力保障。
建议:
上游充分引入竞争,形成多主体参与、竞争有序的勘探开发局面。争取川渝空白区块矿权通过竞争出让等方式公开出让,支持省市属或地方大型企业进入天然气勘查开发领域,增强上游气源产供能力和市场活力。
中游彻底实施管输和销售分离,实现管道向用户公平开放,真正让管网服务于市场。深入推进川渝地区管网改革,实现终端用户自主气源选择,有效降低天然气利用和生产要素成本,为培育壮大下游产业创造良性条件。
加强川渝地区天然气产业培育,发展壮大天然气产业链,做强产地优势。规模化打造天然气产业园区,发展环境友好、附加值高、经济效益好的绿色高端精细化工产业,实现资源集聚、产业要素互保互济,产生经济联动效应,实现绿色低碳转型。
加快川渝地区储气能力建设,构建天然气储气调峰服务和问责体系。加快枯竭气藏地下储气库建设力度,提供后备储气能力。建立上下游价格联动机制,严格履行民生保障责任考核问责机制,建立健全储气调峰辅助服务体系。
重庆市政协委员、重庆国际物流枢纽公司总经理黄浦
推动川渝毗邻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协同发展
推动川渝毗邻地区协同发展,交通互联互通是首要任务、重要基础。
建议:
创建交通协同治理样板。创新川渝毗邻地区交通协同发展体制机制,协同制定交通建设五年行动计划和分年度工作方案。两地共同向国铁集团争取中欧班列等运价浮动机制。
完善出川出渝国际通道。加快建设“川渝—皎漂港”直达国际铁路,形成完整的“渝滇缅—印度洋”铁海联运体系。
提升区域互联互通能力。在铁路建设方面,加快规划兰州—广元—达州—万州高铁等,加快建设成渝中线高铁等,优化渝昆铁路线型,联通隆百铁路,提速实施川南城际铁路建设等。在公路建设方面,延伸天府大道连通成都—自贡—泸州—永川—璧山—重庆等;支持城宣大邻高速公路、环明月山国家旅游风景道建设;推动达万直线高速公路、达万快速路、万开快速路二线以及城万、城宣大邻高速公路尽早开工建设;尽快确定G243东向物流大通道线路走廊;支持S515、S404等省道提升改造。在水路建设方面,加快川渝共建长江上游航运中心,推进智慧长江物流工程建设,积极呼吁国家尽快推动三峡第二船闸建设。
加快数据信息高效融合。研究推动智慧高速公路建设,推动智慧航道、智慧港口建设,建立川渝毗邻地区交通大数据共享中心和多式联运信息服务平台。
泸州市政协委员、泸州老窖集团常务副总裁孙海燕
川渝携手共建世界级优质白酒产业集群
随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国家战略的深入实施,川渝地区迎来了携手共建世界级优质白酒产业集群的历史性机遇。
建议:
龙头引领,协同联动,开创川渝白酒集群发展新篇章。支持酒企巩固提升行业地位,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深化战略合作,健全合作机制,强化协同互动。鼓励中小酒企抱团发展,构建不同梯次、不同定位、不同群体的酒类矩阵。建立区域统一的优质白酒标准化体系,推广“川渝白酒产区”认证标识,支持泸永江酿酒高粱规模连片发展,加大白酒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依托平台,整合资源,构建川渝白酒集群发展新格局。组建川渝优质白酒产业联盟,规范生产工艺,强化质量管理,加强行业自律。整合各类资源要素,进一步完善产业链、畅通供应链、提升价值链。从川渝省市层面做大“中国国际酒业博览会”“中国国际名酒博览会”等展会品牌,组织开展“川渝白酒全球行”活动。
多元融合,创新赋能,探索川渝白酒集群发展新模式。推进“白酒+文旅”“白酒+健康”深度融合,集中力量推进长江诗酒文化公园、郎酒庄园等重点酒旅项目建设,打造世界级酒文化旅游目的地。利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泸州)先研院等科创平台作用,开展白酒关键技术研发转化。
本版图片 秦杰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