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闻蝉声
蝉,天生就是一位有着金嗓子的音乐家。它或在高高的树梢,或在爬满绿色藤蔓的墙壁上,无忧无虑地哼唱着曲儿,有时高一声声,有时低一阵阵,深深浅浅地回荡在周遭的空气里。古人挥毫落笔,在诗歌中谱写出一曲专属于蝉的乐章。
唐代诗人卢仝的《新蝉》:“泉溜潜幽咽,琴鸣乍往还。长风翦不断,还在树枝间。”短短几句,就把蝉鸣描画得活灵活现。仿佛那调皮可爱的小精灵躲在高高的树上放声高歌,那歌声如悠悠清泉发出的清泠泠的声响,在长空中还有回音。即使是大风吹过,也无法将那声响吹断。读这首诗,让人感觉犹如沐浴在清凉的泉水里,舒爽怡人。
像这种描写蝉的诗还有朱熹《南安道中》中的“高蝉多远韵, 茂树有余音”,南朝陈正见《赋得秋蝉和柳应衡阳王教诗》中的“风高知响急, 树近觉声连”,南朝萧子范《后堂听蝉》中的“流音绕丛藿,余响彻高轩”,均描写了蝉声响亮而高远,悠长而动听。唐朝徐夤《蝉》中的“朝催篱菊花开露,暮促庭槐叶坠风”,唐代戴叔伦《画蝉》中的“饮露身何洁,吟风韵更长”,即景写景,具有一番清新别致的机趣。方干的“鹤盘远势投孤屿, 蝉曳残声过别枝”之句,赢得了宋人尤袤的赞赏, 说是齐梁以来前所未有的佳句。
南北朝诗人萧子范的《后堂听蝉诗》又把我们带入了另一种境界里:“试逐微风远,聊随夏叶繁。轻飞避楚雀,饮露入吴园。”在这首诗中,诗人赋予了蝉一种动态美,读诗时,眼前似乎有无数只轻巧的蝉在自在地飞翔,边飞边鸣叫,那场景多么惬意迷人。
蝉的幼虫生活在土壤里,靠吸食树根的汁液维持生命,成虫则靠吸食树木的汁液为生。然而,古人却误认为新蝉登上高枝,不食人间烟火,靠餐风饮露为生。因此,人们常常借蝉来表达清廉高洁、不同流合污的品质。晚唐诗人李商隐的《蝉》:“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诗人满腹经纶,抱负高远。
蝉声阵阵,诗韵悠悠,顿生生活的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