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酉阳县春花志愿者服务中心理事长陈春花
陈春花与孩子们一起过“六一”
陈春花为孩子们上课
受访者供图
一所学校,两个班级,六名学生,一位名叫陈春花的老师。这里是位于重庆东部深山里的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木叶乡古溪小学。
从深圳到酉阳,从老师到志愿者,酉阳县春花志愿者服务中心法人兼理事长陈春花用14年时间,让爱播种、生根、发芽,在木叶乡干田村这片沃土上孕育出希望。
爱的呼唤 一通电话翻山越岭来到小山村
陈春花,广西南宁横县人,在深圳打工时认识了现在的丈夫杨忠利。2004年她与老杨结婚,也正是在这一年,陈春花第一次走进干田村。
干田村位于酉阳木叶乡,这里崖壁高悬、苍翠欲滴,可以说是世外桃源,也可以说是一座与世隔绝的“原始森林”。“村子通往木叶乡的路还没有修通之前,只能靠着双脚,有时还会借力双手艰难地翻越高山。天气不好遇上下雨时,鞋子上沾满泥水,一双鞋来来回回走一天,穿不了几次就坏了。”陈春花回忆说。
2009年,老杨接到了来自家乡的一通电话:古溪小学缺代课老师,小学面临停办的危险,希望有高中学历的陈春花回干田村当老师。那时候,陈春花在深圳打拼了好几年,也做起了小生意,面对村里的“邀请”,她有些犹豫。“实际上,在丈夫离开深圳的那天,我也辞了工,等着拿了工钱就去干田村。”陈春花说,尽管知道在干田村的发展可能比不上深圳,但在犹豫中,陈春花和丈夫的心已经偏向了干田村。
爱的坚守 一个“外乡人”的14年支教人生
就这样,陈春花成为了干田村的一名支教老师。学校有三间房,一间教室、一间办公室和一间厨房。为了让幼儿园的孩子不打扰其他年级的学生上课,陈春花将办公室整理出来,成了幼儿园的教室。因为学生们大多是留守儿童,除了上课,她还要负责给学生们做午饭。为了孩子们能吃上新鲜蔬菜,她学会了骑摩托,每天壮着胆子骑20公里山路去超市买菜。
学校的学生不多,分了两个年级,陈春花每天要穿梭在两个教室为孩子们上课,备课也是双份的。为了方便在两个教室走动,她在教室中间的墙上开了一扇门。作为教师,她深知山里教育资源的匮乏,帮每一个学生打好基础,是她给自己制定的教学任务;不放弃每一个学生,是她的教学宗旨。
14年过去了,在市慈善总会的助力下,干田村路修好了,教室变得崭新了,城里孩子有的教学设备这里也都有了。同样,陈春花的辛勤耕耘也有了收获,第一批从古溪小学出去的学生中,有3人考上了大学,这给陈春花很大的鼓舞。“当年,我翻山进来,也许就是为了让他们翻山出去。”陈春花说。
爱的传承 从“花花”到“花花们”
村里年轻人少,大部分都是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因此有个像陈春花这样的年轻人回到村里,自然有不少人找她帮忙。陈春花不仅是古溪小学的代课老师,同时还兼职村里的“管家”,帮村民换灯泡、收羊、充话费、上县城带货……久而久之,大家都亲切地称呼她为“花花”。
2015年,陈春花获得了“重庆市十大最美教师”的荣誉称号。在参加评奖会议时,她接触到重庆市慈善总会和志愿者组织,认识到公益的力量,让她坚定了通过公益帮扶木叶乡的念头。她主动成为一名慈善志愿者,积极对接慈善资源,把社会各界的爱和温暖带进乡村,为当地乡村振兴引入了新的源泉,越来越多的村民们受到“花花”和公益宣传的影响申请成为志愿者。目前,村里主动注册成为木叶中队志愿者的村民已超过200人。
一个“花花”变成了无数个“花花”,以前是靠“花花”一个人照顾村里的老人和小孩,现在是靠一群“花花”合力建设山村。如今,干田村早已成为陈春花的家乡,而她也早已不是大家口中的“外乡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