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齐白石笔下的螃蟹
蟹,通称螃蟹。它还有“尖团”“内黄侯”“郭索”“无肠公子”等别称。每年秋天,为蟹最肥美之时,民间有“秋风响,蟹脚痒”“菊花黄,蟹正肥”“九月团脐十月尖”之说。我国食蟹历史悠久,《逸周书·王会解》已有记载。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中收有“蟹藏法”。宋代傅肱撰有《蟹经》,宋代《中馈录》有吃生蟹的记录。元代倪瓒《云桂堂饮食制度集》载有蟹的烹制方法。明末清初讲究食蒸蟹,并相沿至今。蟹在文学著作中也时常出现,《明宫史》中有蟹宴的描述,《红楼梦》里更是把大观园中的螃蟹宴和人们啖蟹的形态描绘得惟妙惟肖。
蟹,不仅是人们餐桌上的美味,也是文人墨客笔端的题材,我国历代不少画家以蟹为绘画对象,留下了许多蟹画佳作。如齐白石所创作的“蟹”,韵味独具,回味无穷。
齐白石(1864-1957),原名纯芝,字渭青,号兰亭。后改名璜,字濒生,号白石、白石山翁、老萍、寄萍堂上老人、借山吟馆主者、三百石印富翁等,是中国近现代画坛极富传奇色彩的画家。在齐白石的绘画创作中,最令人津津乐道的是他画的蟹与虾,他画蟹与画虾齐名。他笔下的螃蟹画作,有描绘螃蟹生长环境的,如《鱼蟹》《芦蟹》等;有反映人们捕捉螃蟹场景的,如《篓蟹图》《篓蟹》等;有展现烹调食用螃蟹情景的,如《酒蟹》《蒸蟹黄酒》等。他所画的螃蟹维妙维肖,神形俱似。其中《蟹》(扇面)创作于1951年,齐白石对画面中的蟹以浓淡不同的墨色绘出,体态活现,形神兼备,蕴含着隐隐的动感。
齐白石一生酷爱画蟹,对画蟹技艺孜孜以求,恰如他说:“余之画蟹七十岁以后为之一变,此又一变也。”他又说:“寄萍老人八十七岁所画,八十之前不能为也”。从《齐白石画集》中得知,其画蟹经历了三个阶段,早期画的蟹,蟹壳成墨团状;50岁左右画的蟹,其大钳往往张开,两眼近似逗号,蟹壳依然为黑墨一团,既不能表现壳的凹凸不平,也很难看出壳的质感;55岁左右至70岁期间所画的蟹壳往往由数笔构成,轮廓清晰、层次分明,且有明显的笔痕;晚期所画的蟹壳往往只用三笔,每笔皆有深浅,蟹壳、长足体现出极佳的质感。此外,他还用水墨法表现蟹足的细毛,堪称一绝。正是在艺术上的不断追求,齐白石画蟹自成一格,就如他自己在题《蟹》时写道:“古今画蟹者神形俱似能有几人,非庵心忻于余,未足千古评定也”。
齐白石画蟹艺术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离不开他日常对螃蟹的细致观察,恰如他所言:“我绝不画我没有见过的东西。”说来有趣,一日,他正与家人吃饭,忽然停下筷子,盯着盘中的螃蟹若有所思。过了许久,他仿佛发现了什么大秘密似的,兴致勃勃地说:“蟹腿扁而鼓,有棱有角,并非常人所思的滚圆,我辈画蟹,当留意。”寥寥数语,道出了他平常对笔下所画螃蟹的认真洞察,这恰是白石老人艺术创作成功的诀窍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