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上游种质创制大科学中心家蚕团队教授正在进行实验讨论 受访者供图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在贯彻落实中,应如何处理“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的关系?如何以重庆特色城乡融合带动乡村振兴?农业科技工作者又该从何处发力?日前,记者就相关问题采访了市政协农业农村委副主任、长江上游种质创制大科学中心首席科学家夏庆友。
记者:请问在乡村振兴中为什么要坚持城乡融合发展?
夏庆友:一是从宏观政策方面分析,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坚持城乡融合发展,是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的重要策略。二是从城乡现状和相互需求上分析,我国经历了长期的城乡二元化发展历史,尽管城市和乡村在过去40多年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总体而言,城乡二元结构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城市是城市,乡村是乡村,融合度不够。在需求方面,随着我国社会的深度发展与变革,城市与乡村的关系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彼此依赖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强,城市需要安全健康的食品供给,需要良好的生态环境支撑,需要旅游、休闲和养老的大环境,这些都高度依赖乡村;反过来,乡村的发展需要人才、技术、资金和消费品市场的支持,这些都是城市的优势。总之,如果不有效促进城乡融合,建立双向通道,那么不但乡村难以振兴,城市的发展也会面临瓶颈。
记者:请问城乡融合发展需要破解哪些难题?
夏庆友: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如何真正让城乡融在一起生存、合在一起发展,是当前面临的重要问题。具体而言,有三个方面的难题:一是解决城市如何支持乡村的问题,城市是乡村产品的主要消费市场,也是人才、技术、资金的集散地。如何让这些优势真正形成对乡村的有效和长期支持,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难题。二是乡村如何支持城市发展,乡村如何为城市提供生态环境和生活必需品支持。三是如何增强城乡粘附度,有效破除机制体制和共享发展等方面障碍,让二者形成彼此不能分离、相互支撑的良好局面。
记者:请问在具体工作中有什么体会和经验值得分享?
夏庆友:最近十来年,我和我的团队确实也深度参与了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体会主要有四点,一是乡村振兴是一个系统工程,汇集要素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乡村振兴的基本要素包括政策、人才、技术、资金、管理等,往往是缺一不可的,要尽可能形成合力,先建立模式和基地,重点突破,再谋求逐步推广。二是要长期坚持,乡村振兴是一个长期战略,不可能短期内就能解决,必须有长远的计划和长期坚持的毅力,久久为功。三是注重建立城乡相互尊重和相互依附的关系,在发展责任共担和利益共享方面多下功夫,努力营造城里人去了乡村如归故里、乡村人到了城市如回家园的良好氛围。四是城乡融合发展需要因地制宜,要避免“一刀切”或运动式的工作方式。全国那么大,每个省份情况不一样,同一个省份各个区县情况也不一样,不能一概而论。要深入了解产业、人口、生态、文化等基本要素,坚持一地一策、一业一策的工作方针,要在新的融合模式、融合手段等方面多下功夫。
记者:长江上游种质创制大科学中心在城乡融合发展中将发挥哪些作用?
夏庆友:农业有三个要素:土地、种子、种养技术。以种业为例,南方山地区域与北方大平原若都采用同样的种子,那肯定是不合理的。不管是气候特征,还是地理特性,都有极大差别。对于生活在像重庆这样丘陵山地地带的农村居民,大规模机械化的农业生产是受地形因素客观限制的。在这样的条件下如何最大限度提高农民的收入?首先就应该解决种子问题。要用高水平的育种,提高耕地的产值。2020年以来,重庆市布局建设的种质创制大科学中心,就是聚焦长江上游区域特色物种及地理特色,着力开展规模化、工程化的种质创制工作,以获得适宜地方气候和地理特征的新种质,在提升种业水平的同时,兼顾生态及绿色发展,为打好国家种业翻身仗和重庆以及长江上游地区乡村振兴提供重要的基础保障。大科学中心未来将着力解决“乡村无好种,种好无人问”的尴尬局面;以种业发展为契机,在城乡融合中,实现农业发展和现代化管理体系深度交融,建设现代化、工程化、全系统化的乡村农业生产体系。通过全系统化的农业生产方式,实现高效种植、科学种植、按需种植的目标,从而使乡村的生产管理方式与城镇的生产管理方式实现接轨和融合,实实在在做好乡村振兴这篇文章。 (叶新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