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最喜欢听“故事篓子”母亲讲名人旧事,而其中印象最深刻的,则是爱国历史话剧《屈原》在家乡北碚公演的璀璨往事——
那是抗战最艰苦的1942年,为鼓舞军民士气,《屈原》在渝中区的重庆国泰大剧院公演引起轰动之后,受邀于6月25日在北碚的民众会堂公演。
得知消息后,母亲不顾夏初的暴热,排队两三个小时,终于购得一张印有《雷电颂》“屈原长啸”剧照的票。“幸好是在花园小城,幸好有梧荫撑伞、花香润心,否则不被晒晕才怪。”说着,母亲不禁吟起《屈原》剧中的经典台词:“……风!你咆哮吧!咆哮吧!尽力地咆哮吧!在这暗无天日的时候,一切都睡着了,都沉在梦里,都死了的时候,正是应该你咆哮的时候,应该你尽力咆哮的时候!”
然而,让人始料未及的是,25日那天却突降暴雨,当时还是半露天的民众会堂无法演出。于是等到28日天空放晴,方才正式演出。据母亲说,为了这场演出,郭沫若专程来到北碚,不仅带来了剧中人物“婵娟”作道具用的珍贵大瓷花瓶,还特地吟诗一首:“不辞千里抱瓶来,此日沉阴竟未开。敢是热情惊大士,杨枝惠洒北碚苔。”
由于卢作孚与其弟卢子英的大力宣传和支持,《屈原》剧组又汇聚了当时中国戏剧界的精英:即陈鲤庭出任导演、金山饰演屈原、张瑞芳饰演婵娟、白杨饰演南后……故演出的这一天,前来看剧的除了北碚的观众,更多的则是来自周边江(北)、巴(县)、璧(山)、合(川)等地的观众。当晚,北碚的大小旅馆挤满了住客,有的还借宿于亲朋好友甚至刚刚认识的“邻座”“观友”的家中。为让比自己更远的观众有处歇息,距离北碚约十公里路且隔着一条嘉陵江的水土沱的观众,则挟带着观看了精彩话剧的兴奋和喜悦,连夜渡船过江、徒步回家。
更令母亲自豪的是,《屈原》原计划在北碚演四场,后应观众的一再要求,又续演了一场,用“盛况空前”来形容,还真是恰如其分,亦如她当时所订阅的《新华日报》报道:“《屈原》在此(北碚)连演五日,每日售票约七千元之多,观众以学生为最多,军人次之,商人更次之。场场客满,卖票时摩肩接踵,拥挤之状如重庆(渝中的国泰大剧院)门前……”
故事讲到此,母亲往往还要意犹未尽地翻出那本珍藏在箱底多年的笔记本:“这是大明星白杨演出后给我这剧迷的留言——能在北碚这美丽、文明的花园小城演出,是我的幸运!”
这么多年过去,母亲这本珍藏的笔记本早已随她而远去,幸运的是白杨所赞誉的北碚的花园尚在、文脉尚续、精神尚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