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重庆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于一体,坚持城乡融合推进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尤为重要。当前,全市村集体经济组织普遍存在人才队伍薄弱、经营模式单一、要素保障不够、经营增收困难等问题,亟待持续深化城乡人才、机制、要素、产业“四个融合”,进一步做强头雁队伍、做优经营模式、做好服务保障、做大价值总量,以城乡融合赋能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乡村全面振兴。
在人才融合上下功夫 进一步做强村集体经济头雁队伍
多渠道培育储备人才。推进城乡人才共育共享,充分挖掘人才存量,鼓励城市各类专业人才向农村流动,入乡留乡,服务“三农”。通过组织培训、配套政策等方式加快培育农村产业带头人、实用型人才、种养能手、科技带头人、农村经纪人和专业合作组织领办人,不断充实壮大农村产业人才库。
全链条选好用好人才。优先从有威望、群众认可度高的致富能手、优秀民营企业家、合作社负责人等优秀人才中选拔村干部并兼任村集体经济组织管理人。以乡村产业发展、“三资”管理等为重点,有计划地组织村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赴发达地区学习考察,开阔视野,开拓思路,不断提升管理水平和引领发展能力。
大力度关心激励人才。鼓励引导返乡大学生、退休党员干部、优秀民营企业家等带头创办、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立村集体经济组织管理人员薪酬激励制度和以经营性收入为核心的村集体经济负责人业绩考核机制,按照市场经济原则给予负责人分红等物质奖励,激发带头干事创业激情。
在机制融合上出新招 进一步做优村集体经济经营模式
实行统一经营管理。创新农业经营体系,充分发挥资源效益,探索建立村集体资产统一管理经营平台,由村集体经济组织对耕地、山林、水面、山塘等自然资源进行整合利用,采用市场化运行模式统一经营管理,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加强集体土地开发利用,引导农户将土地流转到村集体经济组织,开展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村生产经营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和社会化程度。
创新合股联营机制。畅通工商资本下乡投资渠道,促进资本向乡村合理流动,利用已落实用地手续的集体预留用地、设施农业用地积极开展对外招商,引进龙头企业。持续深化“村企合作”,村集体经济组织可围绕农产品加工、工程劳务承包、社会化服务、物流运输等业务,以土地、劳动力、厂房等资源入股,与企业合作开展经营项目,发挥企业资金和人才优势,促进双方共同发展。
持续壮大村级联合体。探索建立以乡镇街道领导班子成员挂帅的“片区党建+村(社区)党建”引领发展机制,用机制促进村集体经济组织“抱团”发展,推动成立村级经济联合体,引入第三方专业运营企业,实现联合体资产集中统一运营,不断提升村集体经济组织市场竞争力。
在要素融合上求突破 进一步做好村集体经济服务保障
强化用地保障。深化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工作,探索建立兼顾国家、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利益的土地增值收益有效调节机制。健全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制度,鼓励农村集体组织和农民盘活利用闲置宅基地,完善村集体建设用地政策落实机制,制定出台集体建设用地开发建设操作指南,根据各行政村发展规划,积极将相应建设用地用于产业布局,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实力。
加力财政扶持。加大财政扶持资金、农业项目建设资金、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资金等整合使用力度,重点把资金投入到村集体经济组织所发展的产业上,确保资金使用绩效。制定并实施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财政奖补办法,在税费减免、经营活动、市场营销等领域给予优惠激励政策。适度宽松财政支持项目建设环境,坚持短平快项目和利长远项目并重,推动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
做好金融支持。积极探索农村内置金融发展模式,进一步健全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力争推动国家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等金融机构制定出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小额贷款政策并加大贴息力度。积极支持社会资本设立服务“三农”的金融租赁公司,从贴息、担保、融资等方面降低服务门槛。
在产业融合上抓落实 进一步做大村集体经济价值总量
精准确定发展方向。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积极对接城镇需求,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基础条件、潜在优势等找准自身特色,做好“土特产”文章,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粮油、特色水果、特色蔬菜、特色茶业、生态水产、中药材、特色经济林等现代山地特色高效产业。发挥好城市产业对乡村产业的引领带动作用,依托“互联网+”及“双创”促进城乡产业深度融合,推动乡村产业向规模化、标准化、科技化、电商化、品牌化、绿色化方向发展。
充分发挥资产效益。树立现代金融理念,建立健全村级存量资产、闲置资金管理利用办法,提高集体资金收益水平。村集体经济组织引入市场开发机制,盘活利用好废弃闲置房屋、宅基地、矿山、鱼塘等,变废为宝,实现经济价值转化。
有效促进产业融合。充分挖掘和拓展农业多种功能,促进农业产业链条延伸以及农业与工业、现代物流、文化创意、旅游观光、避暑经济、电商深度融合。积极抓住产业梯度转移机遇,加快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持续引企业、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打造城乡产业功能互补、发展互促、利益互惠的经济共同体,促进乡村产业振兴。
(作者系市政协农业农村委副主任,黔江区政协主席)